第66章 存心方正才能用正直之人(1 / 1)

用人是領導學中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有關領導的道理有千千萬,抓住了用人才算抓住了關鍵。但是這個看似普通的道理具體運用起來卻並不簡單,隻有摸清己方人圓這個規律才能暢通無阻,即以方正之心看人,以靈活的態度用人。

領導者以什麼樣的心態看人,決定了他所用的是什麼樣的人。比如對於從公心出發冒犯過自己的人,你掌權以後如何看待他的冒犯行為?如果領導者心存方正,則正好就此找到了可堪大用的正人君子。

曹彬,字國華,河北真定靈壽人,出生於後唐長興二年(931年),比趙匡胤小四歲。後周郭威時,曹彬的姐姐為皇妃,因而貴為皇親國戚。

後周世宗時,曹彬任供奉官,管世宗皇帝柴榮的飲食茶酒之用。當時趙匡胤為後周大將,喜歡喝酒,便常去曹彬那裏要酒喝,而且常能得到,後來才知道他所要得的那些酒,全是曹彬自掏腰包到街市上沽來的。於是問曹彬:“我正因為你管酒,所以才來向你要酒喝,你怎麼去到街市為我沽酒呢?”曹彬說:“我掌管的是官酒,怎麼能私自動用呢。”

對於這件事,趙匡胤印象很深。登基以後,在與臣僚說起後周世宗舊臣時,趙匡胤深有感觸地稱讚道:“不敢負其主者,獨尊彬耳。”曹彬的行為,正如《詩經》所日:“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曹彬作為一個小小的供奉官,就能敬奉職位,以官酒不能私用,寧可掏錢到街市去買,一邊為公的,一邊為仁義,正直如此,正可謂神聽說到他的品格操行,也會給予他很大的福氣。得到趙匡胤的稱讚,後來又為趙匡胤所倚重,曹彬果然有福氣。

曹彬為人不諂諛,不趨炎附勢。在後周時,趙匡胤出任禁軍統帥,後周的官員紛紛以交結趙匡胤為榮,於是府門前車水馬龍,總是熱鬧非凡。因為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是郭威的外甥,他當了皇帝,與曹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此時的曹彬也就失去了皇親國戚的地位。趙匡胤十分讚賞曹彬,從內心裏想結交這位正直而不伐入的朝中內奉官,然而曹彬卻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朝中官員大都去討好趙匡胤的事兒,冷眼旁觀,更不因趙匡胤對他欣賞就去趨炎附勢。

趙匡胤升任禁軍統帥後,曹彬與他的交往反而更少起來,沒有公事,決不進他的府門。對他舉行的邀請宴會,也絕少參加。

趙匡胤對此有所不解,但依然讚賞他的人品。即皇帝位後,任命曹彬為客省使(外交官)。一次,趙匡胤與曹彬談話,聊起了以前的往事,問:“我在周為將時,朝中的官員,我最想結交的就是你,你為何要故意疏遠我呢?”曹彬找了個借口,回答說:“臣為周室近親,複恭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怎麼敢隨便交結人呢?”趙匡胤笑道:“世宗即位之後,你還算什麼周室近親呢?”曹彬神色從容,道:“雖不是周室近親,但同在一朝奉職,何用交結?”曹彬回答得很耿介,意思是秉公辦事,心不挾私,何必一定要互相交結呢,仍然是一副正氣,並不因趙匡胤已是皇上而有半點奴顏。

莊子曾經說過:“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可以說,曹彬就是這樣的人。有道是趨炎附勢,人之通病。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為勢所趨者到處可見,但在曹彬身上卻沒有一點勢利氣,這該是何等寶貴。

雍正對鄂爾泰的擢用,明顯地反映出他不計前嫌,以才德用人,具有豁達大度的政治家氣魄。鄂爾泰終康熙之世,一直擔任內務府員外郎一職。在康熙年間,當清世宗還是雍親王的時候,曾要鄂爾泰為他辦事,鄂爾泰以“皇子宜毓德春華,不可交結外臣”為名,拒不承應。對此,世宗認為他剛正不阿,是忠臣的資質,即位後召見了他,讚賞說:“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其守法甚堅,今命汝為大臣,必不受他人之請托也。”於是命他為雲南鄉試副主考,數月後超擢為江蘇布政使。不久,又升鄂爾泰為廣巡撫,在其赴任途中,命調為雲南巡撫,管理雲貴總督事。以後實授鄂爾泰雲貴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又命他兼管廣西,封為雲貴廣西總督。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鄂爾泰被召至京,受封保和殿大學士,居首輔地位,充經筵講官,國史、實錄、明史三館總裁,加封一等伯,並以“模範督撫”向群臣推薦。

[智慧方圓]自己方正與用人圓通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心胸狹窄的人很難做到用人圓,也就很難讓有性格的能人為己所用,古人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