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之爭往往是麵子之爭、恩仇之爭,局部之爭,從全局的角度看,這些事根本就不值一爭。尤其作為領導者,如果處處跟人爭一時之氣與一時之利,他的為人與為官都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
宋朝時呂蒙正為相以氣量大而聞名。宰相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威權赫赫,但呂蒙正卻並未妄自尊大,相反卻保持了謙謙的君子風範。麵對他人的冒犯,呂蒙正也不喜記人之過,體現出容人之量。正是因為這種豁達的大家風度,才使他贏得了別人的敬重。
據《宋史》:記載,呂蒙正任宰相時,有人自稱家中珍藏著一麵古鏡,能照二百裏。為求知遇,此人願將這麵珍奇的古鏡送給呂蒙正。呂蒙正聽說後哈哈大笑,說:“吾麵不過鏡子大,安用照二百裏?”此人羞愧而出。此事傳出,聞者對此無不歎服:昔日先賢都難以做到不為物所累,而呂蒙正卻能坦然麵對,怎不令人欽佩!
呂蒙正對子女的要求也比較嚴,從未利用自己的權利為子女謀私。在呂蒙正之前,宰相盧多遜之子盧雍初做官即授水部員外郎。以後,此舉成為慣例,凡宰相之子初任官職,即授水部員外郎。呂蒙正之子呂從簡照例被授此職後,呂蒙正認為自己的兒子年紀輕輕,資曆甚淺,尚無寸功便被授予高官,這樣做很不合適。於是他上奏皇帝說,當初我科舉及第時隻不過做了一個九品京官,現今天下卓有才幹而在野之人很多,對貴族子弟不應該越級提升。我的兒子“始離繈褓,一物不知”,卻蒙皇上恩寵賜予高官,請皇上降其官職,初做官應從九品官開始。呂蒙正的這一意見為皇帝所采納。從此以後,宋宰相之子初任職時隻授九品京官,並定為國家法規。麵對自己的兒子,呂蒙正這種絲毫不徇私情的行為,令朝中上下稱讚不已與一些睚眥必報之人相比,呂蒙正的寬以待人、不計私怨更讓人稱羨。呂蒙正小時候,曾與母親劉氏一起被身為朝官的父親呂龜圖趕出家門。但當他考中狀元、為官之後,卻並未記取父親之仇,而是將父母都接到身邊,“同堂異室”,一起奉養。對其他一些觸犯過自己的人,呂蒙正同樣不計前嫌,甚者也無意深究。呂蒙正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時,年紀尚輕,有人很看不起他。有一次上朝時,一位官員隔簾指著他議論道:“此小子亦參政耶?”呂蒙正卻假裝沒聽見,徑直走了過去。同僚為他抱不平,準備追查議論者的官位姓名,呂蒙正當即予以製止。罷朝後,這位同僚仍耿耿於懷,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及時查問清楚。呂蒙正卻說,一旦我知道了姓名,恐怕終身都不會忘掉,這樣不好,還不如不知道為好。如此肚量,使人不得不服。
還有一次,呂蒙正初任宰相,因蔡州知州張紳貪汙受賄,呂蒙正就將其免職。有人對宋太宗說,張紳家中富裕,不至於貪汙受賄,恐怕是呂蒙正在以前貧困之時敲詐勒索張紳不成,所以現在尋機報複。宋太宗聽信此言,即命張紳官複原職。呂蒙正對此也不作辯解。後來考課院查明張紳確有貪汙受賄之實,又將其貶黜為絳州團練副使。呂蒙正再次為相時,宋太宗感歎地對他說:“張紳果有贓。”算是為呂蒙正昭雪。呂蒙正卻並未借機表白自己,隻是淡然一笑,既不申辯,也不謝恩,對此事全不在意。
有一則關於呂蒙正“飯後鍾”的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他大肚容人的海量。呂蒙正少時與母親一起棲身於龍門山的一個窯洞,因身無分文,吃飯靠寺廟僧人施舍。有些僧人借機刁難、戲弄呂蒙正,提出要想吃飯就得為寺廟敲鍾,吃一餐,敲一次,不敲鍾就不給飯吃。呂蒙正無奈,隻得忍氣吞聲每日敲鍾三次,這就是所謂的“飯後鍾”。但呂蒙正為官之後,對當初刁難自己的僧人並未記仇,反倒感謝他們,予以獎賞,眾僧為此羞愧難當,對呂蒙正也平添幾分敬仰。
[智慧方圓]有不少的領導者,對於下屬的一些小是小非的問題最感興趣,最愛打聽,也最愛處理。他們不知道,下屬在領導者麵前,普遍存在著一種壓抑感和被動感。他們的缺點錯誤,他們身上發生不光彩的事情,最怕領導者知道。他們的一些問題被領導知道了,雖然本來是小事,但他們不知道領導者作不作小事看,上不上綱,老擔著心。所以,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要運用糊塗的辦法,懶得去聽,懶得去看,就是請你也不要去。如果聽見了就裝作耳聾,沒聽見;看見了,就裝眼瞎,沒看見。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當作一點不知道那樣泰然處之,在嘴巴上真正當作一點不知道那樣從不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