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在一般人看來確屬大事,但是如果領導者也當作大事揪住不放就可能誤了真的大事,所以,領導者在麵對這樣的“大事”時要有一種容人的氣度。
能夠容人不僅是為官者應該具備的修養,在很多時候,也是成事不可缺少的條件,是一種高明的做事策略。
人在麵臨絕境時,大多有三種狀態,一是坐以待斃;二是全力掙紮,以死相拚;三是竭盡自己的智慧,積極地尋求擺脫的辦法。第二三種狀態給那些暫時得勢的征服者以深刻警示,就是斬草除根固為重要,但。置人於死地“也往往容易激起更大的反彈力,反而可能會瞬間成敗易位。因而在征服者已經把被征服者置於必敗之險境的同時,必當考慮要給其留有點”生的餘地。能做出這樣的決策的往往是能想的更遠的決策者。
三國時期,曹操把河北平定之後,曹仁跟隨曹操包圍壺關。攻城主將曹仁下令說:“城破以後,把俘虜全部活埋。”結果連續幾個月都攻不下來。
曹操對曹仁說:“圍城一定要讓敵人看到逃生的門路,這是給敵人敞開一條生路。如果你告訴他們隻有死路,敵人會人人奮勇守衛。而且城池堅固糧食又多,攻則會傷亡士兵,圍守便會曠日持久。今陳兵在堅城的下麵,去攻擊拚死命的敵人,不是好辦法。”
曹仁按命而行,城上守軍投降了。
亂世之主,一生百戰,勝敗在所難免。而每一戰的勝利,都可能有一批降者,如何對待降者,霸主們或殺或留,自有一番主張。雖然對於降者斬盡殺絕的做法,可以起到斬草除根的作用,但是英明的霸主往往是不殺降的。
曹操一生不殺降的事很多,收編青州黃巾軍即為其一。
曹操打敗黑山軍後,於兗州東郡有了立足點,做了名副其實的東郡太守,名聲大震後,采納陳宮策略,決定先平定黃巾,再圖取天下。於是曹操向青州黃巾軍發起進攻。當黃巾軍退至濟北時,已是寒冬十二月,衣食接濟很困難。曹操敦促黃巾軍投降。經談判後,黃巾軍數十萬人向曹操投降,願意接受他的指揮。曹操非常高興,宣布既往不咎,一個也不加傷害,將其中的老幼婦女缺乏作戰能力的,全部安排在鄉間從事生產,挑選其中精壯者五六萬人,組成“青州軍”。
這樣,曹操的軍事力量大增,他終於有了一支同其他勢力抗衡的武裝隊伍。
同時,對於像張繡那樣降而複叛,叛而複降,曹操多次南征,並致使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在南征中喪生的投歸者,也不計較其殺子侄及愛將之仇,並表示熱烈地歡迎,立即任命他為揚武將軍,表封他為列侯,還與他結為兒女親家,為已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在後來的官渡之戰中,張繡為曹操打敗袁紹立下了戰功。
因此曹操的一生,雖然殺了很多人,但他的不殺降,確實為壯大自己的力量,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寬闊胸懷和不計私怨的品格,從而為曹操取信於天下,爭取更多的智能之士歸附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曹操的這一做法,得到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肯定。他在讀《魏書·劉表傳》時寫了兩條有關曹操的批注。《魏書·劉表傳》裴鬆之的注中,有一段說劉表初到荊州時,江南有一些宗族據兵謀反,劉表“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毛澤東讀到此注,對“皆斬之”的做法是不讚成的,所以,他在“皆斬之”三字旁畫了粗粗的曲線,又在天頭上寫下了這樣一條批語:殺降不祥,孟德所不為也。毛澤東的這條批語,表明了他對曹操“不殺降”的讚許。
不管是戰場上的敵對雙方,還是生活、工作中的競爭對手,對人切不可趕盡殺絕,對照曹操的做法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給人活路自己就有出路。
[智慧方圓]領導者為完成任務,被賦予一種強製別人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權力。它可以用來指示、指導下屬,也可以用來糾正下屬的過失。雖然如此,但如果決策時太仰仗權力,采取強硬手段來壓製下屬,口口聲聲說:“我說這麼做就這麼做”,不厭其煩地一再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向人們顯示自己的權力,不但不能使下屬信服,而且蠻橫、高壓地利用權力,還會引起下屬的反對,甚至會把小事激成大事,到了讓你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