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要想勵精圖治,做出點樣子來,就應該從一些表麵的現象上敏銳地發現潛藏的大問題,然後抽絲剝繭,往往於不經意間將一行粗文字,做成整篇的細文章。
錢糧虧空是雍正時的一個大問題,主要出在官吏貪汙上。雍正繼位時,內閣起草登極恩詔,就開列了豁免官員錢糧虧空一條。雍正馬上覺察了,當即將這條勾去,他決不寬恕官員的貪汙。十二月十三日,他給戶部下達了全麵清查積欠錢糧的命令,讓各地嚴格執行。查清虧空何項,原因是什麼,並責令所有虧空三年內必須補齊,且不許苛派於民間。因上司勒索及公用者分別處分,屬侵欺貪汙者,賠補外還要懲辦主犯。隨即,他在中央設立會考府,由怡親王胤祥、隆科多負責將清查進行到底。
雍正能夠從繁雜的案牘文字中讀出破綻,並由此人手做了一篇精致的好文章,這正是大多數高明的領導者之所以高明之處。
康熙也善於行此道。
康熙三十三年五月十四日,有刑部等衙門題報:太監錢文才打死民人徐二,應處以絞刑,監候辦理。為此,康熙對大學士們說:“凡是太監犯罪,決不能寬恕,應該加等治罪。朕發現自古以來,太監善良者太少了,關鍵在人君防微杜漸,開始就注意,如果開始就姑息縱容,逐漸玩弄權術,等到勢不可遏,雖然想製服,卻並非易事。如漢代的十常侍、唐代的北司,竊弄成權,甚至皇帝起居服裝飲食,都在其掌握之中,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太監原來是被閹割的人,其性情與一般人不同,有年已衰老而一言一行還像個嬰兒,外表裝作老實厚道者,內裏卻居心叵測。必須是太君英明,這些家夥才無法施展權術。朕聽說明代皇帝將朝廷奏章的批答權委托給司禮監,司禮監又委之名下內監,此輩素無學問,不知義理,委之以事,怎麼能不發生謬誤呢?其間鬧出多少笑話,簡直不可思議。”
康熙帝又說:“錢文才殺人案,你們要記住,到秋天審判犯人的時候,一定要嚴加懲辦,不能讓他漏網,逍遙法外。”
四十年五月二十二日,江南道禦史張援上疏,要求將西山碧雲寺後葬有前明太監魏忠賢之墓及石碑二座,徹底平毀。出於對太監佞臣的痛恨,康熙帝特旨批準。
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康熙閱讀明史,將其心得體會講給大學士們說:朕自幼年的時候,即每件事都好問個為什麼?明代太監的事,朕都看過,所以那時候的事,朕知道得很詳細。太監魏忠賢的惡劣形跡,史書僅僅記其大概而已,還沒有詳細記載。明朝末年的皇帝多有不識字者,遇到講書時,就垂幔聽之,諸事聽任太監辦理,所以生殺大權,盡歸這些人操縱。
康熙又說:明史記載楊漣、左光鬥死在北鎮撫司獄中。聞此二人,在午門前受禦權而死,太監們用布裹屍拖出去。至於隨崇楨殉難的人,乃是太監王承恩,因此,世祖章皇帝做文致祭,並立碑碣。
以上不煩征引,說明康熙對曆代作惡多端的太監深惡痛絕,隻有個別的如王承恩例外,因其忠君隨死。如魏忠賢之流,因其惡跡昭彰,康熙對其墓、碑下令平毀,似有不共戴天之仇。為什麼呢?因為此輩害國害民。清代宮中太監僅供灑掃使役,不給權柄。權衡利弊,忠奸分明,太監小人,不可重用,是康熙對太監任用的指導思想。
康熙由一個太監作惡聯想到中國曆代太監幹政帶來的禍患,從而對太監的行為作了嚴格的限製。我們從秦王朝往下數,能如清代這樣幾百年間太監都無法興風作浪的實在不多,這不能不說是康熙實施聖明的管人之道的結果,更具體一點說,這正是管人者以“精煉”文字作文章的功夫。
[智慧方圓]領導者不僅要能夠把一些看似細小的但關涉重大的事情當作大事來抓,更要善於從小事中發現大事的破綻,找到大事的漏洞,這樣才能防微杜漸,避免養虎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