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應變是領導者語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1 / 2)

中國有句俗話叫“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盡管其針砭的意味更濃一些,但其中透露出的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說服方式的智慧還是值得領導者的借鑒與思考的。

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說服方式,最典型的情況有兩種:

一是對不服從領導的下屬威嚴與情理並用。張嘉言任職廣州時,瀕海之處設有總兵、參遊等官,每官下各有數千防兵,每兵每日供給工食之錢三分。但參遊等官所領兵十,每年都要遠涉海域,出外巡汛。而總兵官所領之兵,卻都借口坐鎮防守,從不遠行。每隔三年、五年修理一次船隻之時,參遊官領兵上每天隻給一半工食錢。即使沒有修理船隻,但要不出海巡汛的話,也要削減工食之銀,每天隻給三分之一,其餘全都貯存起來,以備修船之用。隻有總兵官所領兵士,從不減少工食。修船之時,他們便移住別處百姓之間。這種規定相沿已久,彼此都把此看成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有一天巡道官忽然申報兵部軍門,想對總兵官所領兵士,以後也要稍微減其工食,留作修船之用。軍門官長正好與總兵官之間存有嫌隙,便在倉猝地批準實行。於是總兵官的下屬兵士哄然喧嘩。當他們知道張嘉言是巡道官的耳目以後,便一齊擁至張公堂前。張公神色安閑自若,喚來五六名兵十頭目,登上台階,詢問緣故。這時其餘兵士也都向前擁擠,有的還被擠上台階。張公當即將其趕至堂下,並訓斥說:“聲高喧囂混亂,很難聽清你們的意見!”於是其餘兵士都走下台階。這時天氣突變,大雨如注,兵士們的衣裳全被淋濕,張公也毫不顧忌,隻是讓六名兵士頭目講述要求。這六人你一言,我一語,都說他們原來從來沒有削減工食的規定。張公答道:“此事我也聽說了,但你們全都不出遠海巡汛,這是不能全怪上司的。你們想要不減工食,也是可以的,但這對你們也有不利。上司要求從今以後,你們每年也要和參遊兵互相輪流出海防汛,你們難道能不接受嗎?如果接受了這一要求,你們就得出海防汛。這樣,你們就將被稱為參遊之兵,工食減半。你們所爭得的利益,並不是你們獨自享有,而參遊兵也可替代所得。何不答應稍減之令,你們還可年年號稱大將軍之兵。這個建議你們應仔細考慮。”這六人被說得低頭不語,隻是連聲道:“請官爺寬貸諒解!”張公又問:“你們都叫什麼名字?”六人麵麵相覷,不肯說出姓名。張公罵道:“你們不說出姓名,上司問我以後,我當找誰詢問,當用何言回答上司?不妨通報一下各自大名,自有用處。”這六人這才自報其名,張公一一記錄清楚,並對他們說道:“你們轉告其餘兵士,此事自當別有處置,不許喧嘩吵鬧。否則,兵士們再要繼續吵鬧,你們六人都有姓名在案,上司就要把你們全都殺頭。”六人大驚失色,惟惟而退。最後經過商議,決定諸兵每月都減銀一錢。命令下達以後,無一人喧嘩。

道理說得透徹,利害分得明晰,不由自主就會心平氣和。大凡因減省軍糧而激起兵變者,都是不善處理導致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