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對不易說服的君主不妨以激促定。三國時荊州失守後,劉備倉皇出逃,曹軍勢力大盛。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諸葛亮獻上計策:聯吳抗曹,並臣親赴東吳遊說孫權。
孫權正兵聚柴桑,對曹軍的進攻也感不安,但又怕與曹操作戰失敗,所以猶豫不決。諸葛亮見到孫權,看清他懼怕曹軍兵勢,所以激他說:“現在正值天下大亂,將軍雄據江東,劉備在漢南收拾民眾,與曹操共爭天下,逐鹿中原。現在,曹操已平複中原,又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致使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將軍在這緊要關頭也量力而行吧。若是您覺得吳越之眾足以與曹兵相抗,不如早與曹操斷絕來往;如果您認為不能抵擋曹軍淩厲的攻勢。何不棄甲罷兵,投降曹操呢?現在您外表上說服從曹操,內心中卻猶豫不決,事情危急而不果斷,隻怕大禍就要臨頭了!”
孫權聽了心中不悅,說:“按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歸降曹操呢?”諸葛亮繼續用激將法對孫權說:“田橫是齊國的壯士,他都能夠守義不降,何況劉備是漢室後裔呢?劉備是英雄豪傑,天下有識之士爭相歸附。如果他的大事不濟,隻能說是天意使然了,他怎麼能夠投降曹操呢?”孫權一聽,果然憤憤然地說:“我決不能以東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與曹操決戰就這麼定了。”雖然孫權決定與曹操決戰,但對戰爭是否取勝沒有多大把握。他說:“劉備新敗之後,能否渡過這場大難呢?”諸葛亮說:劉備雖然新敗,但戰士歸還者及關羽所率水軍仍不下萬人。荊州劉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萬人。曹軍遠來疲憊,而且不習水戰。荊州百姓歸附於曹操的也隻不過出於威嚇而已。所以,如果你能派猛將領兵數萬與劉備協同作戰,擊敗曹軍是必然的事。曹軍如果失敗,必定北還,如此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強大起來,三足鼎立的局麵便形成了。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希望將軍您早下決心。孫權聽後稱善,派周瑜、程普、魯肅三人領兵三萬,與劉備並力破曹,果然大敗曹軍於赤壁。
激將法是謀士在遊說時常用的方法。它通過語言或行動,觸傷敵方或己方將士的自尊心,進而引起他們的憤怒,怨恨或激情,誘導其按自己的意圖行事,達到一定的作戰目的。
劉備新敗之後窮困不堪的處境,決定了他必須求救於東吳,在孫、劉聯盟的條件下渡過難關;而孫權在曹軍強大的兵勢壓力下的猶豫心境,決定了孔明隻能用激將法激起孫權稱雄一方、不受製於人的野心,從而達到結盟的目的。
[智慧方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說話習慣,時間久了,其中必然摻雜不少可能導致不佳結果的說話方式和內容。語言惰性形成以後很難改變,而一旦做出改變,換一種不同以往的說話方式,可能新的結果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研究心理,察言觀色,得到準確的無形信息才能找到最恰當的說話切入點。
第五章 理方事圓:變通是領導者不可不知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