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領導者麵對下屬的不同意見或指責時,心裏也清楚別人講的話是事實,有道理,但就是不能容忍人家“大不敬”的態度,並為此放棄改正錯誤的機會。殊不知,隻有那些能夠容人,尤其能容難容之人的人,才值得別人尊敬。
侯生,韓國人,史佚其名,原為秦始皇信任的方士。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派他與韓終、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
韓終、石生都是秦時的方士。據說韓終曾經不穿衣服,隻著菖蒲(一種植物),長達三年之久,以致身上都生了毛,以後冬天再冷他也不怕。還說他能“日視書萬言”,並且都能背誦出來。石生則僅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之中。接受秦始皇的命令後,二人便均不知所終。也許死於鹹陽“坑儒”的四百六十餘人當中,也許逃亡他地。
侯生雖受秦始皇信任,但他知道自己是提著腦袋過日子,弄一些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欺騙秦始皇,早晚是要被識破的。於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與另一個方士盧生一合計,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跑了。臨行前散布了一堆秦始皇不愛聽的話,稱:“始皇為人,剛戾自用;滅諸侯,並天下,意得欲縱,以為自古沒人比得上自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隻是備員而不用;丞相諸大臣都是接受已經決定好的事情,在皇上的指示下進行辦理。皇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都畏罪持祿,不敢盡忠。皇上聽不到自己的過錯,一天比一天驕傲,臣下則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一個人兼行兩種巫術,不靈驗的就處死。但是候星氣占卜者多達三百人,都是良士,他們畏忌諱諛,不敢直言皇上的過錯。天下之事無小大都由皇上來決斷,皇上批閱文件用衡石來稱量,每天都有限額,不達到定額不休息,貪戀權勢到如此程度,不可以為他求仙藥。”這番話的結果,是釀成了四百六十餘人被坑殺的悲劇。
侯生、盧生知道自己犯了死罪,為了縮小目標,便分頭逃亡。盧生一去再無音信,不管有何傳說,反正秦始皇再沒見過他。而侯生不知何故,是過不慣逃亡的日子?是舍不下親人?還是對四百六十餘人的死感到內疚?
居然壯著膽子又回來了。i
秦始皇獲知侯生回來了,立即下令將其拘來見自己,準備痛罵一頓後車裂處死。為此,秦始皇做了一番精心的準備,特意選擇在四麵臨街的|東台上怒斥侯生。這裏能夠讓許多人都看得見、聽得著,可以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當始皇遠遠望見侯生走過來時,便怒不可遏地罵開了:“你這個老賊!居心不良,誹謗你主,竟還敢來見我!”周圍的侍者知道侯生今天活不成了。
侯生被押到台前,仰起頭說:“臣聞,知死必勇。陛下肯聽我一言嗎?”始皇道:“你想說什麼?快說!”於是,侯生鼓動起嘴巴說道:“臣聞:大禹曾經樹起一根‘誹謗之木’,以獲知自己的過錯。如今陛下為追求奢侈而喪失根本,終日淫逸而崇尚末技。官室台閣,連綴不絕;珠玉重寶,堆積如山;錦繡文彩,滿府有餘;婦女倡優,數以萬計;鍾鼓之樂,無休無止;酒食珍味,盤錯於前;衣裘輕便和暖,車馬裝飾華麗。所有自己享用的切,都是華貴奢靡,光彩燦爛,數不勝數。而另一方麵,黔首(秦時對不做官之人的稱呼)匱竭,民力用盡,您自己還不知道。對別人的指責卻惱怒萬分,以強權壓製臣下,以致下喑上聾,所以臣等才逃走。臣等並不吝惜自己的性命,隻是惋惜陛下之國就要滅亡了。聽說古代的聖明君主,食物隻求吃飽,衣服隻求保暖,宮室隻求能住,車馬隻求能行,所以上沒有看到他們被天所遺棄,下沒有看到被黔首拋棄。堯時茅屋頂不修葺,櫟木房椽不砍削,夯土三級為台階,卻能怡樂終身,就是因為少用文采、多期淡素的緣故。丹朱(堯之子)傲慢肆虐,喜好淫逸,不能修理自身,所以未能繼承君位。如今陛下之淫,超過丹朱萬倍,甚於昆吾(夏的同盟者蔌夏桀、商紂千倍。臣恐怕陛下有十次滅亡的命運,而沒有一次存活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