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越是聳聽之危言越應多聽(1 / 2)

在安逸的環境下,領導者的精神容易鬆懈下來。作為一種規律,奮發圖強的勁頭一旦減弱,耳根子也會變得硬起來,喜歡聽歌功頌德的讚歌,聽不進既刺耳又顯聳聽的危言。其實越是這個時候,領導者越需要一些危言刺激他日漸麻木的神經。

追求物質享受之心大概是人所共有的,一旦條件具備,人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想使自己的生活更舒適一些。由於貞觀初年君臣上下的勵精圖治,貞觀中期經濟有了大的起色,然而隨著國庫的充盈,李世民也漸漸有了享受安逸之心,國中時風也漸有奢侈之象。有鑒於亡隋之鑒,一些忠良的臣子們由此而生出憂慮。

在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左仆射房玄齡和右仆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了少府監(注:少府,唐初專管工程修建的官署。)竇德素,問他北門宮近來又在建造什麼工程。竇德素便將兩位大臣問事之舉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有些不悅,心想:雖然本朝從不以僭越阿罪於下臣,敞開懷抱納諫,但你們做下臣的也未免管事太寬,於是召來房玄齡,有些動氣地說:“你隻管南衙的事就行了,朕在北門宮建造一些房屋與你何幹?”

房玄齡等人聽了,隻好伏首謝罪,然而,魏征卻由此看得更深遠一些,站出來指責李世民的做法無理。他進言道:“臣不明白陛下為什麼責備房玄齡、高士廉,也不明白房玄齡、高士廉為什麼要謝罪。房玄齡等既為國家大臣,就是陛下的臂膀和耳目,縱使北門有所營造,為什麼就不容許他們知道?臣對此有所不解。修造房屋是有利還是有害,用的人工是多還是少,陛下做得對,做大臣的則應當協助陛下把事情辦好,若陛下做得不對,就是已開始營造,做大臣的也有責任奏請陛下停工。這是君使臣、臣事君,的根本之道。房玄齡等詢問此事固屬無罪,而陛下卻責備他們,這是臣所不明白的;房玄齡等不知道自己所應管的職守,而隻知道向陛下磕頭謝罪,這也是臣所不解的。”

聽了魏征的話,李世民不但沒有動怒,還在聞言之後深以為愧。

北門宮的土木之工既完,此事未過多久,敢言善諫的魏征看到奢靡傾向越來越嚴重的各種政令又頻頻發布起來,他更加擔心李世民難以保持儉約之美德了,於是在貞觀十一年,向李世民上奏了名垂青史的“治國三策”。

魏征在“治國三策”中寫道:“以臣所見,自古以來,凡是承天受命開創帝業,或繼承帝位的人,他們駕馭英才,麵南而治,都想德配天地,名齊日月,讓子孫百代將帝位永遠傳下去。然而善始善終者少,傾敗衰亡者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遵循治國之道。前朝亡國的曆史教訓就近在眼前,可以為鑒戒。”

魏征說:“隋朝統一天下三十餘年,兵強馬壯,聲威遠播萬裏,震動異國,一旦覆亡,盡為他人所有。那時的隋煬帝難道不想讓天下安定、社稷長久,故意要推行桀紂之暴政,以造成自己滅亡嗎?而究其實,他隻是犯了仗恃其國家富強,而未考慮後患的錯誤。他驅使天下百姓順從自己的奢欲,收刮天下財物供自己享受,搜選天下美女,掠奪遠方的珍寶,宮苑裝飾得豪華壯麗,樓台修建得高峻宏偉,徭役無窮無盡,用兵無休無止。外表威嚴莊重,內心猜忌險惡。讒佞邪惡之臣,必定會得到他的官祿和好處,而忠正之士卻連性命都難保。佞臣上下互相欺蒙,君臣離心離德,老百姓不堪忍受,國家分崩離析。於是像隋煬帝這樣的堂堂一國之君,竟死於匹夫之手,連其子孫也被斬盡殺絕,成為天下人的笑柄,能不令人痛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