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番話,始皇默然良久,之後緩緩說道:“你何不早言?”侯生回答:“陛下的心思,正在飄飄然欣賞自己的車馬服飾旌旗之物,且自認有賢才,上侮五帝,下淩三王;遺棄素樸,趨逐末技,陛下滅亡的征兆已經盤露很久了。臣等生怕說出來也沒有什麼益處,反而自己送死,所以逃亡禽去而不敢言。現在臣必定要死了,才敢向陛下陳述這些。這番話雖然不能使陛下不滅亡,但要讓陛下知曉明白為何滅亡。”始皇問道:“我還可以改變這一切嗎?”侯生回答:“已經成形了,陛下坐以待斃吧!如若陛下要想有所改變,能夠做到像堯和禹那樣嗎?如果不能,改變也毫無意義。陛下的佐助又非良臣,臣恐怕即使改變也不能保存了。”始皇聽後長長地歎了一口氣,下令將侯生放植,‘,’
侯生逃亡之事發生在秦始皇統治束期,雖然秦始皇當時不過四十六七歲,尚屬英年,但他已經取得了驕人的功績,頭腦熱漲,目空一切,猶如侯生所說,不太能清醒地正視自己。即便如此,在對待侯生的態度上,倒是能夠看出秦始皇納諫的勇氣,說明他還不糊塗。尤其是在盛怒之下,在聽了侯生一番大逆不道的言辭以後,秦始皇居然能將他放走,從秦始皇的性格上分析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從他一貫的用人之道來分析,秦始皇往往能在盛怒之下控製自己的感情,當然對方必須是言之有理,話必須說到點子匕,否則必有殺身之禍。
[智慧方圓]敢於理直氣壯地指責和冒犯領導者,其理必正,其氣必壯,此時如果領導者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尊嚴是否受損,讓自己的思維被情緒所左右,必會做出不智之舉。有句話叫大人不計小人過,手下人把話說在理上,他的一點點言辭冒犯又何必計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