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越是聳聽之危言越應多聽(2 / 2)

魏征指出:如果考慮到既成的東西不要毀壞,仍然保持舊貌,就要免除那些不急之務,徭役要減之又減。既使是茅舍與華廈共存,玉砌和土階並用又有什麼妨害?既要使人敬業樂業,又要不竭民力,要常想到自己受而不勞的安逸和別人勞動的辛苦,這樣,老百姓就會自願來服役,他們依靠天子的恩德而安居樂業。這是治國的中策。

魏征指出:“如果是惟我獨尊,不考慮後果,不善始善終,忘記了締造國家的艱難,認為有天命可以依傳,從而忽視住陋室時的艱苦樸素作風,一味追求雕梁畫棟的奢侈生活,宮殿在原有的基礎上還要加以擴充,並大加修飾,惟美是求,做事皆以此類推,從不知足,人民所見到的隻是無止無休的勞役,見不到國君的恩德,這是最糟糕的治國方法。這樣的做法好比是背著柴薪去救火,向鍋裏添滾水來止沸,是用暴政來替代暴政,與原先的亂政同出一轍,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一旦如此,後世子孫將如何看待陛下的事跡?沒有清明的功跡就會遭到天怒人怨,天怒人怨則災害必生,災害發生就會引起禍亂,禍亂一起,要保全自身性命和榮譽名聲就很難了!這是治國的下策。”

“臣下以為,順應天命、鼎革天下之後,大唐將有七百年隆盛的國運,並將江山遺留給子孫,傳之萬代。江山難得而易失,陛下能不認真考慮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嗎?”

看了魏征的“治國之策”,李世民內心十分感動,他親自寫詔書回答魏征,詔書中說:“你所呈獻的至誠之言,使朕明白了自己的過失。朕當置之茶幾上,就像西門豹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佩弦以自急(注:意即西門豹性急,經常身帶柔軟的皮件來提醒自己;董安於性緩,經常身帶繃緊的弓弦做為提醒。)一樣,時刻提醒自己。朕必定能在晚年把國家治理好,使‘康哉、良哉’的盛世頌歌,不隻出現在虞舜時代。如今,我們君臣之間,就如同魚水一樣親融無間,對於你的佳謀良策,遲至今日才做答複,希望你仍能犯顏直諫,無所顧忌。朕將虛懷靜心,恭候你的善言。”

從李世民君臣之間發生的這些關於禁絕浮華奢靡的勸諫、從諫之事上,後世不但可以看出貞觀時君臣之間互相依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清新政治之風,更能找到李世民為什麼能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將大唐推向昌繁的原因。

勇於從諫,克製己欲,使君臣無猜而人人願意為國分憂,這即是天下大治的秘訣。

正所謂飽暖思淫欲,人的生活一旦安逸無憂,私欲就會膨脹。縱然是自製力很強的人也是如此。到了貞觀中期,隨著物質的豐富,李世民謙遜儉約的作風一年年地減少,並且還常常大興土木,追求錦衣玉食,這就使得民心沒有貞觀初那樣安定了。

[智慧方圓]李世民的幸運在於,一旦有政治上的失誤,輿情的變異,即便他還沒有覺察到,但由於他對臣子的信任,使得手下臣子紛紛冒死相諫,也能使政治上的失誤及時得以糾正。由此看來,治理國家要想善始善終,手下總歸是離不開一批忠心耿耿的有識之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