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對別人的意見可以不喜歡但不能不傾聽(1 / 2)

聽和說是領導者的兩項基本功。領導者應懂得能夠聽進不同的聲音,善於調動所有人的智慧的人,才能無敵於天下。但是高明的領導者更懂得有選擇地聽,隻聽有益於做出正確決策的意見。領導者不但要會聽,更要會說。說,不僅是一種語言的技能,更是智慧的較量。把話說圓是領導者必須擁有的說話技巧。

大凡下屬提出建議、意見,隻要是論及公事而非個人私情,無論對錯;領導者都應側耳傾聽。因為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姿態,一種鼓勵,不要抑製別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是領導者心存方正的體現。

貞觀初年李世民定下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並克己治國,終於在三四年內使國內以農為本的封建經濟有所回升。然而,大概勞後求逸是人的本性使然,同所有的帝王一樣,李世民也時常想享受一番。有趣的是,由於他所倡導的君臣互製機製的作用,每當他有這種念頭時,總會在經過仔細考慮和臣子勸諫之下,他又每每能夠回到節儉、求進的思路上來,收回了自己的一些奢侈的念頭。

在剛即帝位時,李世民很注意節省民力。但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之後,仍是住在隋朝的舊宮殿中,這些宮殿大多且都破舊不堪。若按以往慣例,新君王即位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而李世民卻未這樣做。

早在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有公卿諸臣上奏說:“根據《禮記》上記載,在夏季最末的一個月,允許居住在亭台樓榭之上。現在夏季的暑熱還沒有消退,秋天的雨季剛剛開始,皇宮地勢較低,空氣潮濕,請陛下下令建造一座地勢較高的殿堂用來起居休息。”

李世民說:“朕患有氣力衰竭的病,的確不適宜在低下潮濕的地方居住,但朕如果按你們的請求去做,耗費的財物實在太多。從前漢文帝打算建造露台,但舍不得耗費掉相當於當時十戶人家財產的費用,後來就取消了這個建露台的計劃。朕的德行不及漢文帝,而耗費的財物卻比他要多,如何稱得上是一個作為百姓父母的君王的為政之道呢?”當時,雖然公卿大臣們再三堅持奏請,李世民始終沒有答應這件事。

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打算東巡洛陽,於是下令修複洛陽官,以備巡幸的事。如果說上次是臣奢侈、君節儉的話,這次的情況卻恰恰翻了個兒。當時一些大臣上疏諫阻,然而李世民仍堅持要修,說前幾年經濟不景氣,所以沒修宮殿,如今國家形勢好轉,為什麼不修呢?對於李世民的固執,群臣毫無辦法。當時,給事張玄素上了一封言詞極為激烈的奏折來勸阻,使李世民打消了修宮殿的想法。不過,這一次上疏幾乎可以說是在虎口裏拔牙,相當冒險了。

其實,說張玄素耿直敢諫也好,說他有回天之力也好,都不如說作為一名君主,李世民的頭腦畢竟還算清醒,能克製住自己的享樂意識而虛心納諫,這種品質,其實是一個明主所必備的涵養。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經濟已有幾分繁盛,然而不知不覺中,李世民又增大了人民的徭役,各地樓館宮殿都有所興修,於是大臣馬周便上奏勸諫:“現在百姓剛剛經曆了隋唐兩朝戰爭,經曆了喪亂時代,人口已經下降到隋朝人口數的十分之一。但是老百姓仍要供官差、服徭役,青壯年被一個接一個地征發上路,兄去弟還,首尾不絕。路程遠的往返五六千裏,春去秋回,冬去夏回,一點休息的時間也沒有。陛下雖每有恩詔,下令減少差役,但有關部門既然不停地營建各種工程,這自然也要用人。枉然下達詔令,奴役百姓仍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