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在上奏中說:“臣常常到民間去微服私訪,在最近的四五年裏,發現百姓頗有怨恨嗟歎之言,認為陛下不存體恤撫養他們的心思。從前唐堯用茅草土塊蓋房住,夏禹王衣食粗劣,這樣的事,臣知道不可能再在今天重現。漢文帝因憐惜百金之費用,停止了露台的建造,還把臣子上疏用的書袋收集起來,拚在一起,作為宮殿的幕帷使用。連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著節儉到衣裙拖不到地上。到了漢景帝時,因錦繡五彩線帶的製作耗費婦女勞力,專門下詔,廢除不用這些奢侈品,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漢孝武帝統治天下時,雖然他窮奢極侈,但是依賴文帝、景帝遺留的恩德傳統,因而民心並沒有大的變動。假若繼漢高祖之後,接著即是武帝時代,天下必然不能保全。”
馬周指出:這些情況在時間上離現在較近,事情的過程還可以了解得很清楚。現在京城及益州等地的許多工匠,都在製造供奉皇家的器物,以及諸王嬪妃公主的服飾,老百姓對此議論紛紛,認為這太奢侈。臣聽說勤奮早起欲求有盛大顯赫功績的君主,其後代猶為懈怠;好的法律,實行久了也會出現弊病。陛下小時處於民間,深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人所共見。
馬周又說:“臣研究前代以來國家成功失敗的情況,發現凡是因黎民百姓怨恨謀反,聚為盜賊,國家沒有不立即滅亡的。國君即使願意悔改,也沒有能夠重新安定保全的。凡修行政治教化,應在還來得及修正時修正,若事變之後,後悔也沒有用了。所以後代的君主總是見到前代的覆亡,能夠清楚地知道人家的政治教化如何失誤,可是卻不知道自己本身有什麼過失。因此殷紂王嘲笑夏桀亡國,而周幽王、周厲王又嘲笑殷紂王滅亡。隋煬帝大業初年,又嘲笑北周、北齊喪失國家。然而現在陛下看煬帝,也像煬帝當年看北周、北齊一樣。此言不可不戒也。”
讀了馬周的上疏,李世民幡然醒悟,曆史的教訓果然使他深有憂懼,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有這樣大的過失,於是馬上宣布停止製造各種奢侈之物,以悔改自己的言行。
[智慧方圓]能不能聽得進自己不愛聽、不喜歡的話,是衡量一位領導者領導境界的標杆。你可以不同意、不接受,甚至你可以批評別人的意見,但你不能拒絕別人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