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繼位不久遇到一件事,引發了他的思考。一次,太後讓乾隆把順天府東一座廢棄的廟宇修葺一下,事雖不大,乾隆卻意識到了問題:太後在深宮之內怎麼會想起來修廟宇的呢?乾隆雖然母命難違,派人修了廟宇,但是卻對在太後身邊的太監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後來,好事的太監將悟真庵的尼姑引入大內,又帶領太後的弟弟進宮,這些都是違反後宮章規的。礙於情麵乾隆不好訓誡母後,但毫不留情地訓斥太監們的多事非禮。乾隆對母後的親戚非常優待,常常賞賜他們,但是根本不允許他們依權欺人,以權幹政。頭等承恩公、散秩大臣伊鬆阿是太後的親侄、乾隆的表兄弟,雖也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但卻長年患病,不能供職,本應該罷任。乾隆念他是太後的親戚,“是以特加優公爵,免其革退”。但是他的俸祿卻減少了一半。在此嚴厲的監督和規章製度之下,外戚根本沒有參政的機會。
乾隆對整個後宮的管束也比較嚴格,規定皇後隻能管理六宮之事,不得幹預外廷政事。他還用曆史上著名的有德行的後妃為例,作“宮訓圖”十二幀,每到年節就在後宮張掛,作為百妃們的榜樣。其中有“徐妃直諫”、“曹後重農”、“樊姬諫獵”、“馬後練衣”、“西陵教蠶”等等。在宮中舉行宴席時,乾隆還讓後妃們以“宮訓圖”中的人物為內容,聯句賦詩。後妃的娘家中人雖不時蒙得賞賜,也不乏高官顯宦,但都不敢過於弄權。
曆史上的教訓不少,遠的不說,單以前朝而論,由於明代宦官多數都精通文墨,故弄權幹政使明代趨於敗落,國家也被搞得一踏糊塗,其中魏思賢之禍更是到處流傳。乾隆鑒於宦官之禍,改除舊製,將原來教習宦官讀書習字的內書堂廢掉。他說,內監的職責就是聽命行事,隻要略知幾個子就行了,何必派詞臣給他們講文義呢?明代宦官弄權,原因就在這裏。自乾隆三十四年以後,內宮便不再有詞臣教習宦官了。
乾隆還有一個禁止宦官縱權的措施,就是讓凡當差奏事的宦官,一律都要改姓為王。這樣以來,外廷官員就難以分辨仔細,避免了他們之間的相互勾結亂政。如果發現太監們有所非為,定處不饒,有個太監是乾隆的貼身之人,因對乾隆說了幾句有關外廷官員是非的話,乾隆馬上命令將其處死。乾隆還發諭旨說:凡內監在外邊滋擾生事者,外廷官員可以隨時處置行罰。
宮中有個叫鄭愛桂的太監,經常在乾隆耳邊讚揚刑部尚書張照,貶斥戶部尚書梁詩正,說他“太冷”。乾隆討厭太監幹政,並洞燭其真偽。事實終於弄清,原來張照舍得花銀兩破費錢財結交太監,而梁詩正卻廉潔自持,不善於籠絡太監,所以鄭愛桂“喜張而惡梁”。乾隆得知了真相,寫詩稱讚梁詩正說:“持身恪且勤,居家儉而省。內廷行最久,交接一以屏。不似張揮霍,故率稱其冷。翻以是嘉之,吾豈蔽近幸。”為此,乾隆毫不客氣地懲治了鄭愛桂,並降旨要宦官們引以為戒。
還有一個在禦前聽差的太監,被乾隆直呼為“秦趙高”。其實上這個太監也並沒有做下什麼大逆不道、弄權使壞的事,乾隆之所以這樣稱呼他,隻是為了向他示警,不要向趙高學習,要安守本份。正是由於乾隆對太監管束嚴格,清朝再也沒有出現像明朝那樣太監亂政之事了。
為維護皇權,乾隆改革和完善了各種製度,使太後、兄弟、叔父、外戚、太監等均受到約束和牽製,把皇權鞏固到無以複加的地步。乾隆七十古稀時還說:“且前代所以亡國者,日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仿佛者。”
[智慧方圓]不管對下屬、上級、同事、親戚還是朋友,當你以領導者的身份出現,該板起麵孔的時候就必須板起麵孔,該嚴格要求的時候必須嚴格要求。“麵方”與領導者自身的性格和領導作風無關,而是維護權威、恪盡職責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