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耕織。隻要穀物與布匹上繳到一定數量,便可免除賦稅和勞役,這叫“務本”;凡是經營“末業”做買賣生意,連同妻兒一概沒人官府為奴。以此來刺激農業生產。
從此,貴族領主失去了特權,秦國成為地主製度的國家。極力反對變法的大夫甘龍、杜摯等人被削職為民,一批反對新法的人被處以腰斬、捕筋、下油鍋、車裂分屍等酷刑。幾年以後,糧食增加了,生活富裕了,人民的思想意識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前354年,秦發兵攻魏,占領了魏國少梁(今陝西韓城縣南),打了一個大勝仗,後又奪回西河,逼得魏國求和。魏惠王非常後悔,沒聽信公孫痤,殺了商鞅。商鞅也因其赫赫大功,被封為商於侯,稱為商君。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步的變法。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遷都鹹陽,大造宮殿,使秦宮煥然一新;將原來的鄉、邑、聚等合並為縣,全國共設四十餘個縣,每縣設令、丞,負責政務,由國王直接任命中央集權製正式建立。
廢止井田製,推行稅畝製。舊時為備車戰,田間辟有南北、東西通車大道,叫阡、陌,成為“井”字,後因少用兵車而多用步騎,故頒令開墾阡陌,破除以此為標誌的封建領主的“封疆”標誌和製度,誰開墾的荒地歸誰所有,並且可以自由買賣,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按畝征稅,也大大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商鞅仍用嚴厲手段推行這次改革,據說有一天竟殺了七百多人,將渭河的水都染紅了。
但是,這時作為太子的駟也批評起新法來了。商鞅也知道自己終究要在他手下稱臣,但他更知道,這是對改革的嚴峻考驗。他以為,國家法令必須人人遵守,才有威望;太子犯法,師傅擔當責任。於是,將太子駟的兩個老師,一個割了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
據說,在變法之初,商鞅為了取信於民,曾將一根柱子豎在南門上,然後發出命令:“誰要把這根柱子扛到北門,賞銀十兩。”圍觀的人根本不相信,以為是開玩笑。商鞅一看,沒一個去扛的,又加到五十兩。人們慫恿一個傻乎乎的人去扛,果然,得到了賞銀。從這件事的反麵,我們也看出商鞅變法的力度和嚴刑峻法之烈。
實行變法十多年後,秦國國力大為增強,內政清明,生活安定,逢戰必勝。為以後秦國一統天下創造了雄厚的物質和政治基礎。
[智慧方圓]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去舊立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每一位領導者麵臨的最複雜、最艱巨的任務。所以領導者進行的哪怕是小範圍、小幅度的變革,都必須以十二分的決心,以強有力的手段去展開,否則,來自四麵八方的阻力和打擊會讓你寸步難行。
第二章 麵方手圓:威嚴的形象和靈活的手段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