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朝哪代,對於現狀的任何改變都會引起保守者的反對、阻攔,但是勢在必行的變革會對社會帶來巨大的收益,這個時候是以維持暫時的局麵為重退避三舍,還是從局麵的長治久安出發以強力推行變革,是每一個管人者都麵臨的難題。
戰國秦孝公時,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
一天,孝公主持高層會議,聽取大臣們對改革這件事的看法。商鞅首先就改革的一些原則問題作了闡釋:“事情要當機立斷,否則機會便一縱即逝。改革超越了世俗常規,肯定會受到世人說三道四的。所以在計劃實施階段不必向百姓宣告,隻讓他們享受成果就行了。不迎合世俗是為大德,不盲從大眾是為大功。隻要能富國強兵,何必拘泥於以往!隻有果斷行事,從舊習慣入手改造,人民才能獲得利益。”
大臣甘龍駁斥商鞅:“聖人不改變習俗而引導人民,不改變法令而能治好國家。從習慣上引導人民,水到渠成,會取得好的效果;駕輕就熟,更加務實。”
商鞅答辯道:“凡夫俗子依賴習俗,學者隻滿足於知識,這兩種人隻知道在官吏的統治下遵守舊有法律,而不知道向前邁出一步。而自古至今,禮與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夏殷商三代禮各不同,而終成帝業;春秋五霸方法各異,而均成霸主。任何時代都是智者製定法律,愚者遵循;賢者修正禮節,愚者受它束縛。”
大臣杜摯也堅決反對改革,以為照已有的方法去做,才不會出差錯,如果別出新裁,則有亡國之虞。
商鞅激烈地抨擊道:“湯王、武王沒有依從古法而成為王者,夏桀、殷紂沒有改變古禮而導致亡國。不跟古人學,才當湯、武;墨守成規,必成桀、紂。不能以為違反了習慣就會遭到責難,也不能以為遵守了舊禮就能得到稱譽。”
這次辯論,終於使反對派理屈辭窮,使左右為難的孝公下定了改革的決心。
公元前359年,商鞅起草了第一步變法方案,秦孝公命令頒布全國施行。其主要內容是:
設立戶籍,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實行連坐法。一家有罪,九家如不舉發,連帶受罰,處以腰斬;如果告發,給予殺敵人相同的獎賞。這樣,使得人民互相監視、告發,以此加強法令的權威。並且施行“居民身份證”製度,投宿旅舍,必須帶證明憑證;沒有憑證,不能來往,不能住店。
家庭管理,實施分家居住製度,一家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必須分家獨立,否則課以兩倍稅金。以此來增加人口,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獎勵軍功,按功勞大小決定官職大小和爵位的高低。功勞以獲得敵人首級多少為標準,斬一首級為一功,升一級。功勞大的田宅車馬、奴婢衣服任其享受;有錢而沒有功勞一律不得享受。貴族、宗室也以此論。而私鬥者雙方都課以刑罰。以此鼓勵與敵作戰,達到強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