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領導者都有幾個倚為心腹的人,有那麼幾個善於衝鋒陷陣的能臣幹將。但是能臣幹將的作用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他產生異心、行為出軌,其消極影響也會巨大無比。領導智慧要求你必須及時采取行動,任何求“圓”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危險的。
在中國古代,大凡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這一點上都毫不含糊。
漢高祖劉邦處心積慮除掉功高蓋世的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就是這一領導智慧的典型體現。
由於在楚漢戰爭中建立的功勳、所起到的作用,韓信的軍事才能人所公認,名望和權勢亦因之而有廣泛的影響。劉邦曾經在眾臣麵前說過:“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也正緣於此,不能不對他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劉邦眼裏,韓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危險人物,是新政權替在的最大威脅。而等到劉邦稱帝以後,心懷有私的韓信顯然已不僅是隱患的問題,而是確實起了反心。
公元前201年十月,韓信窩藏“頭號戰犯”原楚國大將鍾離昧的問題,使劉邦找到了解決他的突破口。鍾離昧原是韓信的故交好友,楚漢戰爭結隸後,鍾離昧成為漢王朝通緝歸案的要犯,但韓信出於私人交情,將他藏匿。劉邦得知後下詔給韓信,要他速將鍾離昧逮捕歸案,但韓信出於朋友之情和俠義,拖延未予執行。
劉邦轉而征求陳平的意見,陳平問劉邦:“陛下現有兵力,可有取勝把握?劉邦說:難以料定。”陳平又問:“陛下屬將,有誰比得上韓信文武兼備?”劉邦說:“難以找出。”陳平接著說道:“兵難勝楚,將不及信,若發兵征討,促成戰事,恐韓信不反也要反了。而且一旦兵戈相見,勝負實難料定。此非上策,我為陛下擔心。”劉邦忙問陳平:“那該咋辦?”陳平想了想說:有人上疏說信反,信知否?“劉邦說:時間不長,信恐不知。”陳平這才獻策道:既如此,陛下可知古時天子巡遊必會諸侯,臣聞南方有雲夢澤(今湖北潛江市西南),陛下可學古人出遊雲夢,依遍召諸侯之例,使會於陳地,陳與楚交境,信身為楚王,聞陛下無事出遊必前往拜謁,陛下乘機伏下甲兵可將其輕易拿擒,何需大動幹戈?
劉邦對這個獻計表示滿意,馬上予以采納,遣使四出,說高祖111遊雲夢,詔令諸侯會集陳地。
皇詔傳至下邳,韓信半信半疑,他已兩次被奪去兵符,心知劉邦好疑多詐,加上曾有抵觸違令的表現,心知肚明,所以格外留心。但他雖然心存疑懼,卻在如何行動上拿不定主意,是發兵反抗好呢?還是前往拜謁好?發兵反抗,沒有什麼借口,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再說也沒有造反的事實根據抓到劉邦手裏,由此獲罪,實在不值得;堂堂正正前去謁見劉邦,又怕遭到暗算,因而他難下決斷。屬下見此,進言道:“大王非無過失,招皇上猜忌,主要是因收留鍾離昧一事。如將其斬首,持其首拜謁見皇上,皇上一定心喜,大王還有何憂?”韓信心裏很矛盾,思考再三,也感到隻有此法或可擺脫厄運,在生命攸關的問題上,韓信隻得試探一下,於是去見鍾離昧,將手下謀士的話直言相告。鍾離昧知其意,亦含怒直言:“漢帝不敢擊楚,是恐昧與大王相連,若捕昧獻漢,我今日死,大王便明日亡。”說完觀信動靜。良久,韓信仍無動於衷。鍾離昧長歎一聲,起身言道:“大王非君子,我不該投身於此。”說完,拔劍自刎而死。
十二月,當韓信持鍾離昧之首到陳(今河南淮陽)謁見高祖時,劉邦如願以償地將他捕獲。至此,他才明白果真中了劉邦的誘捕之計。自投羅網的韓信滿腹委屈,憤怒地對劉邦說:“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死。”韓信引述春秋時越國範蠢的名言,道出了古代君臣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的古訓。劉邦聽後哈哈大笑,回敬韓信說:“有人告你謀反,我不得不拘你。”
劉邦將韓信帶至洛陽以後,有大夫田肯進言,含為信求赦之意,說及韓信三大功勞:一是還定三秦;二是平定齊地;三是垓下滅楚。細思起來,劉邦也覺得韓信功大過少,若將他下獄論刑,恐滋眾議,就將他赦免,但同時決定貶他為淮陽侯,留在京中加以監視。
平心而論,劉邦此時的確找不到韓信謀反的證據,因為他這時候既無謀反的思想準備,更沒有謀反的行動。包庇一個逃犯鍾離昧,在封國內簇兵招搖巡視,縱有不妥,亦構不成謀反罪。然而韓信的致命弱點就在於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列國林立的時代,認為在封國之內他有權任意處置一切,對於在專製主義中央集權條件下做一名諸侯王很不適應,因而與漢中央的矛盾和衝突就難以避免。韓信善於立功,卻不會避禍。在一些君王十分敏感或忌諱的事情上不知避嫌,政治乏智卻自恃過高,鋒芒畢露而終招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