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總需求量或訂購量一定時,如果每次訂購的量越大,則所需訂購的次數越少;如果每次訂購的量越小,則所需訂購的次數越多。對第一種情況而言,訂購成本較低,但儲存成本較高;對第二種情況而言,訂購成本較高,但儲存成本較低。通過經濟訂購批量模型,可以計算出訂購量多大時,總成本(訂購成本和保管成本之和)為最小。
經濟進貨批量基本模式以如下假設為前提:(1)企業一定時期的進貨總量可以較為準確地予以預測;(2)存貨的耗用或者銷售比較均衡;(3)存貨的價格穩定,且不存在數量折扣,進貨日期完全由企業自行決定,並且每當存貨量降為零時,下一批存貨均能馬上一次到位;(4)倉儲條件及所需現金不受限製;(5)不允許出現缺貨情形;(6)所需存貨市場供應充足,不會因買不到所需存貨而影響其他方麵。
日本企業還發明了一種被稱為準時製庫存係統(Just—in——timeInventorysvstems,簡稱JIT),其目標是實現零庫存。它的基本思路是企業不儲備原材料庫存,一旦需要時,立即向供應商提出,由供應商保質保量按時送到,生產繼續進行下去。JIT的具體做法如下:企業收到供應商送來的裝有原材料的集裝箱,卸下其中的原材料準備用於生產裝配,同時把箱中的“看板”(Kanban,日語中卡片或標牌的含義)交回給供應商;供應商接到“看板”後立即進行生產,並將新生產出來的原材料再送來。如果雙方銜接的好的話,這時,上次的原材料剛好用完。
準時製庫存係統可以減少庫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是,該種方法對供應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供應商必須在規定的時間,按照規定的質量和數量,將原材料或零部件生產出來,並且準確無誤地運輸到規定的地點。但是,許多研究指出準時製庫存係統事實上將庫存及帶來的風險轉嫁給了供應商,供應商所能做的是自己消化或再次轉嫁給那些為自己供貨的供應商。另外,準時製庫存係統對企業選擇和控製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ABc分類管理法
ABc分類管理法是根據20/80原則製定的。20/80原則是一個統計規律,其基本思想是少量的因素帶來大量的結果,也就是說,少數的關鍵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ABc分類管理法將企業的存貨按其資金占用比重排列,分為A、B、c三類,A類庫存資金占用比重很大,但品種較少;c類則相反,品種較多,但資金占用比重很小;B類介於二者之間,其具體分類標準如下:
A類:品種約占10%~15%,資金占用約70%~80%。
B類:品種約占20%~30%,資金占用約15%~20%。
c類:品種約占60%~65%,資金占用約5%~15%。
通過分類,對各種類物資實行不同的管理。對於A類存貨,雖然品種少,但資金占用大,是庫存控製的重點,應嚴格控製庫存數量、嚴格盤點、隨時掌握準確的庫存信息,當發現庫存見到訂貨點水平時,開始訂貨,訂貨後使最大庫存量保持不變,其訂貨量是按實際庫存而定,因此,每次的訂貨量可能是變化的。企業應該與供應商進行協商,對運輸時間做出認真的分析,預算出該類物品的一般采購提前期。對於B類存貨,它是庫存管理中次重點管理的物品,因此應該采用定期檢查策略。該管理策略要求每隔一定時期檢查一次該類物品的庫存情況,並發出一次訂貨,把現有的庫存補充到最大庫存水平,訂貨量為最大庫存量與檢查時庫存量的差,在經過一個采購提前期後,該類物品達到一個新的庫存點。再經過一個檢查周期,按上述方法再補貨。如此周期檢查該類物品的庫存,不斷補給。對於c類存貨,它是庫存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但隻需進行一般管理,現場管理可以更粗放一些,但是由於品種多,差錯出現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因此也必須定期進行庫存檢查和盤點。
四、其他控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