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技術還有許多,下麵簡單介紹幾種:
(一)計劃評審法
計劃評審法又稱時間項目網絡分析法,是由美國海軍專案計劃局開發的一種有效控製工具。主要功能是幫助管理人員在眾多的有著時間順序聯係的單個活動中找到對整個計劃的按期完成或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活動,並提供各活動運行的時間區間和機動時間,將雜亂無序的繁多的活動安排得井井有條。各項活動在需要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管理人員對整個項目的完成時間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並知道應對哪些關鍵活動重點控製。它是一種計劃方法,也是控製方法,而且是預先控製方法,係統越複雜,越能顯示出它的效率。計劃評審法作為一套完整的方法,將可變的時間、資源及技術等因素,納入計劃、執行、監督、考核的統一管理之內,可以明確表明各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提高管理效率,大大加強了在解決計劃和控製問題上的管理效能。
(二)線性規劃
線性規劃方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數量方法,是企業進行總產量計劃時常用的一種定量方法。線性規劃是運籌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分支,理論上最完善,實際應用得最廣泛。主要用於研究有限資源的最佳分配問題,即如何對有限的資源作出最佳方式的調配和最有利的使用,以便最充分地發揮資源的效能去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由於有成熟的計算機應用軟件的支持,采用線性規劃模型安排生產計劃,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總體計劃中,用線性規劃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在有限的生產資源和市場需求條件約束下,求利潤最大的總產量計劃。該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可以處理多品種問題。
線性規劃模型用在原材料單一、生產過程穩定不變、分解型生產類型的企業是十分有效的,如石油化工廠等。對於產品結構簡單、工藝路線短、或者零件加工企業,也有較大的應用價值。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機電類企業,線性規劃模型隻適用於做年度的總生產計劃,而不宜用來做月度計劃。這主要與工件在設備上的排序有關,計劃期太短,很難安排過來。
線性規劃也有一些不足:(1)線性規劃模型考慮的因素可能不全麵,實際中有些情況沒有被考慮到,這就使得線性規劃模型過於理想化;(2)實際運用線性規劃模型時,雖然一些因素或約束條件被考慮到了,但是當這些因素或約束條件不易量化或求得時,線性規劃模型的運用和有效性就會受到一定的限製;(3)對一些基礎管理不善的企業而言,模型中的單位產品資源消耗係數很難得到。這些問題給機械行業應用線性規劃模型帶來許多困難,如處理不好,求得的結果的可靠性會很低的。
(三)排隊論
排隊論,又稱隨機服務係統,是研究顧客排隊和服務網點設立之間的關係的理論。服務網點太多,要增加投資,會產生空閑浪費;服務網點太少,顧客要排隊,得不到及時服務,於雙方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排隊論就是通過對服務對象到來及服務時間的統計研究,得出這些數量指標(等待時間、排隊長度、忙期長短等)的統計規律,然後根據這些規律來改進服務係統的結構或重新組織被服務對象,使得服務係統既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又能使機構的費用最經濟或某些指標最優。
排隊論的基本思想是1910年丹麥電話工程師A·K·埃爾朗在解決自動電話設計問題時開始形成的,當時稱為話務理論。他在熱力學統計平衡理論的啟發下,成功地建立了電話統計平衡模型,並由此得到一組遞推狀態方程,從而導出著名的埃爾朗電話損失率公式。自20世紀初以來,電話係統的設計一直在應用這個公式。20世紀30年代蘇聯數學家A.R欣欽把處於統計平衡的電話呼叫流稱為最簡單流。瑞典數學家巴爾姆又引入有限後效流等概念和定義。他們用數學方法深入地分析了電話呼叫的本征特性,促進了排隊論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數學家關於生滅過程的研究、英國數學家D·G·肯德爾提出嵌入馬爾可夫鏈理論,以及對排隊隊型的分類方法,為排隊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以後,L·塔卡奇等人又將組合方法引進排隊論,使它更能適應各種類型的排隊問題。7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研究排隊網絡和複雜排隊問題的漸近解等,成為研究現代排隊論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