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管理的控製職能(5)(1 / 3)

在製訂的全麵成本控製標準基礎上,進行分級、逐項的考核分析,做到考核評比的係統化、製度化。通過調查確定發生差異的原因:是執行人的原因,包括過錯、沒經驗、技術水平低、責任心、不協作等,還是目標不合理,或者成本核算有問題,包括數據的記錄、加工和彙總有錯誤、故意造假等。通過一係列的比較和分析,明確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判別責任歸屬,然後作出有效決定,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克服,從而達到成本控製的目的。全麵成本控製能否順利實施,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成本否決的執行情況。一方麵來源於符合實際的否決辦法,即有法可依;另一方麵來源於周密的管理工作,嚴格按製度控製全部成本,有法必依。把成本標準變成行動,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檢查。企業應把成本否決權按業務係統落實到業務主管部門,逐級向下落實,分權否決,使整個企業的各個業務生產環節,以及每個員工都受到成本否決權的約束。成本完成情況直接與部門的獎金掛鉤,一切業務活動都以降本增效為出發點,從而使成本否決權得到全麵的落實。建立健全條塊結合、縱橫連鎖的考核體係,通過計算機信息係統形成嚴密的考核網絡。增加各部門成本完成情況的透明度,提高成本控製的效果和效率。完善考核全麵成本控製指標數據的記錄,及時更新計算機信息係統,使得生產狀況、質量狀況、銷售狀況、資產狀況、財務狀況得以動態反映。製度嚴密、信息齊全、控製準確、處理及時的管理係統,使生產經營管理各方麵處於受控狀態。

3.形成成本控製報告和成本分析會製度

實施全麵成本控製必須配套正式的成本控製報告製度,企業各部門應提供具體、詳細、深刻、及時的成本分析報告。成本分析報告可以全麵地顯示過去的工作狀況,反映差異和原因,以及具體的責任者等,為各級主管部門糾正偏差提供線索,為實施獎懲提供依據。要把全麵成本控製指標變成實際行動,還需要嚴格的監督和檢查。差異調查、分析報告隻是找到和指出解決問題的線索,隻有采取糾正行動才能收到降低成本的實效。如果一個成本控製係統不能揭示成本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不能揭示由誰對差異負責從而采取某種糾正措施,那麼這種控製係統是無效的。成本控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必須與其它職能部門結合在一起,包括領導和全體人員的配合。企業應經常性定期召集各責任部門召開成本分析會,公布近期全麵成本執行狀況,集體分析原因,研究對策,限期整改。通過成本分析會,分析目標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和經驗,製訂出下一步的改善措施和更合理的目標,使成本目標得到進一步完善,成本控製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企業總目標的完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作業控製

作業控製是為了保證各項作業計劃的順利進行而做的一係列工作。作業控製一般包括質量控製、采購庫存控製等。

(一)質量控製

所謂質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質量指產品的質量;而廣義質量除了涵蓋產品質量外,還包括工作質量。產品質量主要指產品的使用價值,即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功能和性質,這些功能和性質可以具體化為下列五個方麵:性能、壽命、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工作質量主要指在生產過程中,圍繞保障產品質量而進行的質量管理工作的水平。

迄今為止,質量管理和控製已經經曆了三個階段,即質量檢驗階段、統計質量管理階段和全麵質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簡稱TQc)階段。質量檢驗階段大約發生在20世紀20至40年代,工作重點在產品生產出來之後的質量檢查。統計質量管理階段發生在20世紀40至50年代,管理人員主要采用統計方法作為工具,對生產過程加強控製,提高產品的質量。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全麵質量管理是以保證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為中心,企業全體員工參與的質量管理體係。它具有多指標、全過程、多環節和綜合性的特征。如今,全麵質量管理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理念,風靡全球。

(二)庫存控製

1.經濟訂購批量模型

對庫存的控製主要是為了減少庫存,降低各種占用,提高經濟效益。管理人員使用經濟訂購批量模型計算最優訂購批量,使所有費用達到最小。這個模型考慮三種成本:一是訂購成本,即每次訂貨所需的費用,包括通訊、文件處理、差旅、行政管理費用等;二是儲存成本,即儲存原材料或零部件所需的費用,包括庫存、利息、保險、折舊等費用;三是缺貨成本,指由於存貨供應中斷而造成的損失,包括材料供應中斷造成的停工損失、產成品庫存缺貨造成的拖欠發貨損失和喪失銷售機會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