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管理的控製職能(4)(3 / 3)

3.全指標成本控製是成本控製的有效方法

全指標成本控製是在全係統成本控製的機製上,根據控製論理論,依據各責任層次所處的不同地位、權限和控製功能,采用不同的量度指標予以控製。企業財會部門結合各職能部門,應用現代會計技術方法,根據目標利潤等指標,上下結合,反複測算,在嚴格控製實物量和勞動量的消耗基礎上,確定目標總成本,以把握全廠的經營總目標。各職能部門實行兩種量度指標分別情況控製。車間、班組或責任中心既要執行廠級決策和組織日常的生產活動,又要直接參加生產活動,因此,各作業中心和作業崗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控製點,由於控製功能所限,它們隻能是對資源消耗和組合進行自控,實行實物量和勞動量控製更為直觀有效,以求達到低耗、優化、高質的目的。如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工時消耗以及影響成本的廢品率、等級品率等指標都應在控製的範圍之內。會計控製係統作為非平衡狀態下的開放係統,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使係統內部各種形態和結構發生不連續的突然變化現象,其發展趨勢也必然從一種穩定組態跳躍到另一種穩定組態,那麼,分析研究這種轉變機製,就需要通過建立相關的數字模型,研定係統內在運動的機製和變化規律,找出係統可能演化的趨勢和發生突變的規律、條件和促使其發生非平衡變化的臨界變量。因此,在全指標控製中就要運用現代管理會計的盈虧平衡點、經濟定貨量、邊際分析法等技術方法,對各種數據進行科學的測算和加工處理,揭示有關研究對象的相互變量關係及一定條件下的臨界變量界限,進一步認識目標控製的質變過程,把量的活動控製在最佳的範圍內,保持物質的相對穩定,增強目標控製的量變應變力,使控製係統向質變有序轉化。形成價值量與實物量及勞動量的多向製約組合控製,實現宏觀控製與微觀控製的統一。

(二)全麵成本控製的實施過程

1.製訂成本控製標準

全麵成本控製使得企業的成本決策呈現多層次化,各成本控製單位處於不同的管理層次,具有各自的成本決策內容和權利。因此,企業在樹立總目標的前提下,必須調動企業各層次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證企業整體發展規劃和經營戰略的順利實施。製訂成本控製標準是實施全麵成本控製製度的首要任務。成本控製標準要以曆史數據為依據,以有效經營為前提,通過準確的調查、分析與技術測定而製定的,排除偶然性、意外情況和不該發生的浪費,在效率良好的條件下,根據下期一般應該發生的生產要素消耗量、預計價格和預計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製定出的標準。把理論上不存在,但在生產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損耗和低效率等情況考慮在內,比如正常的廢料與廢次品、正常的時間損失、正常的設備維修與故障等,使標準切實可行。從量的指標上看,它應該寬於理論成本,但又嚴於曆史平均水平,實施以後實際成本絕非輕而易舉就能達到這一標準,必須要經過一定的努力工作和有效活動才能實現。

2.開展差異調查、實行成本否決、完善考核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