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管理的控製職能(4)(2 / 3)

(4)預算特別是項目預算或部門預算,不僅對有關負責人提出了希望他們實現的結果,而且也為他們得到這些成果而能夠開支的費用規定了限度,這種規定可能使得主管們在活動中精打細算,小心翼翼地遵守不得超過支出預算的準則,而忽視了部門活動的本來目的。

(5)在編製費用預算時通常會參照上期已經發生過的本項目費用,同時,主管人員也知道,在預算獲得最後批準的過程中,預算申請多半是要被削減的。因此他們的費用預算申報數要多於其實際需要數,特別是對於那些難以觀察、難以量化的費用項目,更是如此。所以,費用預算總是具有按先例遞增的習慣,如果在預算編製的過程中,沒有仔細地複查相應的標準和程序,預算可能成為低效的管理部門的保護傘。

隻有充分認識了上述局限性,才能有效地利用預算這種控製手段,並輔之以其他工具。

二、全麵成本控製

全麵成本控製是在對係統的所有工作做全麵詳細的分析後,層層分解成本指標,以其作為衡量控製標準。也就是說,以成本為控製主線,確保在預定成本下獲得預期目標利潤。

全麵成本控製是企業全員的成本控製、全過程的成本控製和全方位的成本控製。與傳統成本管理觀念相比,成本全麵控製在深度、廣度和指導思想等方麵有了很大的改變:實行相對成本節約;擴大了成本控製的空間範圍;增大了成本控製的時間跨度;充分發揮成本控製的效能。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具體實際和特點,建立管理信息係統和成本控製模式,確定以成本控製方法、管理重點、組織結構、管理風格、獎懲辦法等相結合的全麵成本控製體係,實施目標管理與科學管理結合的全麵成本控製製度。

(一)企業全麵成本控製的實現途徑

1.全過程成本控製是成本控製的有效途徑

全過程成本控製是從傳統的生產過程控製向前延伸到投產前的籌劃過程,向後擴展到售後用戶的使用過程等一切發生耗費而影響成本的活動過程。主要包括預先控製、現場控製和事後控製。從控製功能上看,預先控製以成本控製的戰略高度,對反饋和收集的經濟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判斷和利用,從成本與資金、質量、功能、工藝、設備、資源配置、售後服務、市場競爭等多方麵進行可行性研究,以便選擇最佳的成本方案,確定最佳的成本目標,約束和監督未來的經濟活動,使損失浪費防患於未然。這是全過程成本控製的根本性控製,對控製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雖然預先控製在全過程控製中占主導地位,但現場控製是預先控製的具體實施行為,是對預先控製目標值的有效保證。事後控製既是對現場控製的綜合反映,又是對預先控製目標值預測程度的檢驗。三者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有機控製整體,既要突出重點控製,又要狠抓全程控製,強化全過程控製的廣度。會計控製係統作為非平衡狀況下的開放係統,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係統內部環境經常處在不規則的變化之中,有規則的控製程序和控製措施,往往被無規則的隨機事項所幹擾,造成受控量的實際值偏離目標值的漲落現象。這就需要在現場控製和事後控製過程中,收集、加工、處理外界的相關信息,並與內部信息相比較,交換能量,揭示受控量實際值偏離目標值的主客觀原因,研究市場經濟的客觀發展趨勢,采取糾正措施或修正受控量的目標值,提高成本控製的有效性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通過信息的及時反饋,對受控量輸入值進行及時的控製或調整,增強過程控製的運行規範力,使控製係統向穩定有序轉化,形成預先控製與現場控製及事後控製互補並控的組合控製,實現全麵控製與重點控製的統一。

2.全係統成本控製是成本控製的有效機製

全係統成本控製是根據係統論的理論,在實施控製過程中,依據等級秩序原理,在企業領導的領導下,建立以財會部門為中心、以車間為紐帶、以班組或作業為中心、以作業崗位和個人為基礎的縱向三級責任實體,以財會、供銷、生產技術部門為主導的橫向平行責任實體,形成縱橫交錯、上下連鎖、相互依存的成本控製係統。由於企業各生產經營環境的作業相互聯係,形成相互依存的“作業鏈”,所以,在控製係統內部要建立以作業中心為責任中心的作業控製體係,實現“作業鍵”的整體作業控製。根據係統對象的可控空間和可控性,采用等級結構控製形式,對成本各層次作業劃分責任和分解成本總目標,使具體的作業成本目標值層層細化落實到各職能部門、車間、班組或責任中心、作業崗位和個人。實行歸口分級定崗作業成本控製,使壓力、動力、活力同在,責任、權利、利益並存,充分調動各層次、各責任中心、各作業崗位和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針對各自的可控特征,優化控製方法,強化控製功能,硬化控製措施,促使完成各自的責任目標,確保總目標的實現。通過總目標的分解落實和實施,協調總體與局部、局部之間的經濟關係,使其經濟行為有機地協作配合,強化係統控製的力度,以保證全係統控製的協調運行,從而提高空間控製的整體效應。會計控製係統作為非平衡狀態下的開放係統,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於責權利的有機結合,係統各層次之間的正常協調關係往往受到幹擾,使其協同作用受到破壞,為保證控製係統高效地運行,需要應用各種理論和方法,創造出一種各責任層次協調一致的機製,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有序地自組織結構,充分發揮各責任層次的相互協作作用,促使控製係統發生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