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管理的控製職能(2)(2 / 3)

一、確定控製標準

(一)控製標準的含義

控製標準是控製行為的依據。由於計劃是管理人員設計控製工作的準繩,所以從邏輯上說,控製過程的第一步總是製定計劃。控製標準來源於計劃,又不同於計劃。計劃是為實行某一決策目標而製訂的綜合性的行動方案,其內容有時很難和具體情況完全接軌。由於計劃的明細度和複雜性都不一樣,並且管理人員通常也不可能事事過問,因此,必須根據計劃內容和組織實施的具體情況,確立專門的控製標準。控製標準是從整個計劃方案中選出用以衡量業績的計算單位,這樣就可以給管理人員一個信號,使他們知道事情的進展狀況,而無需過問計劃執行過程中的每個步驟。一般並不是計劃實施過程的每一步都要製定控製標準,而是要選擇一些關鍵點作為主要控製對象。控製了關鍵點,就控製了全局。

確定關鍵點的過程是一個分析決策的過程,它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準確地確定關鍵點是有效控製的保證。關鍵點一般是計劃實施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點,或者是容易出偏差的點,起轉折作用的點,變化大不易掌握的點,有示範作用的點,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二)控製標準的製定

製定控製標準需要對計劃內容作全麵深入的分析,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組織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情況以及外部環境帶來的幹擾影響。不同的業務領域,不同種類的活動都可形成一定的控製標準。但是就其基本類型而言,控製標準主要有定量和定性兩大類。

1.定性標準

定性標準是指難以用計量單位直接計量的標準。這類標準主要用於有關服務質量、組織形象、組織成員的工作表現等方麵,這些方麵的標準一般能夠做出定性的描述,有時有一定的彈性,但都難以定量化,如企業的經營方向、企業的信譽、某人的工作能力等。

2.定量標準

定量標準是指能夠以一定形式的計量單位直接計量的標準。定量標準便於度量和比較,是控製標準的主要表現形式。定量標準分為以下幾種:

(1)實物量標準,是指以實物量為計量單位的標準。實物標準都是非貨幣衡量標準,在耗用原材料、雇傭勞力、提供服務及生產產品的操作層次中通用。這些標準反映了諸如每單位產出工時數、生產每馬力所耗燃料數、貨運的噸公裏數、每噸銅的電線米數等等數量標誌。實物標準也可反映品質,諸如軸承的硬度、公差的精密度、飛機的爬升高度、纖維的強度或顏色的額牢固度(即不褪色)等。

(2)貨幣標準,是指以貨幣量為計量單位的標準,主要反映組織在各項活動中的資金效益方麵的成果。這些標準同投入於企業的資本有關,而同營運資本無關,所以它們主要是同資產負債表有關,而同損益表無關。對於新投資和綜合控製而言,使用的最廣泛的標準也許是投資報酬率,典型的資產負債表會揭示其他資本標準,諸如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比率、債務與資本淨值比率、固定投資與總投資比率以及庫存量與庫存周轉比率等等。

(3)時間標準,是指以時間為計量單位的標準,反映組織在各項活動中的時間利用方麵的成果。如工期、生產周期、生產投入期和生產期、工時定額等。

(4)綜合標準,是指同時以E述兩種或三種標準為計量單位的標準。

二、衡量實際成效

該步驟的主要內容是將實際工作成績和控製標準相比較,對工作做出客觀的評價,從中發現二者的偏差,為進一步采取控製措施提供全麵準確的信息。其核心是實際與計劃是否一致,即是否存在較大偏差。

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偏差如能在產生之前就被發現,則可指導管理者預先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求避免,這種理想的控製和糾偏方式固然有效,但其現實可能性不是很高。並非所有的管理人員都有遠見卓識,同時也並非所有的偏差都能在產生之前被預見。在這種限製條件下,最滿意的控製方式應是必要的糾偏行動能在偏差產生以後迅速采取。為此,要求管理者及時掌握反映偏差是否產生、並能判定其嚴重程度的信息。用預定標準對實際工作成效和進度進行檢查、衡量和比較,就是為了提供這類信息。

為了能夠及時、正確地提供能夠反映偏差的信息,同時又符合控製工作在其他方麵的要求,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績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通過衡量成績,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和有效性

衡量工作成效是以預定的標準為依據的,但利用預先製定的標準去檢查各部門在各個階段的工作,這本身也是對標準的客觀性和有效性進行檢驗的過程。

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和有效性,是要分析通過對標準執行情況的測量能否取得符合控製需要的信息。在為控製對象確定標準的時候,人們可能隻考慮了一些次要的因素,或隻重視了一些表麵的因素,因此,利用既定的標準去檢查人們的工作,有時並不能達到有效控製的目的。比如,衡量職工出勤率是否達到了正常水平,不足以評價勞動者的工作熱情、勞動效率或勞動貢獻;分析產品數量是否達到計劃目標,不足以判定企業的盈利程度;計算銷售人員給顧客打電話的次數和花費在推銷上的時間,不足以判定銷售人員的工作績效。在衡量過程中對標準本身進行檢驗,就是指出能夠反映被控製對象的本質特征,從而製定適宜的標準。要評價員工的工作熱情,可以考核他們提供有關經營或技術改造合理化建議的次數;評價他們的工作效率,可以計量他們提供的產品數量和質量,分析企業的盈利程度,可以統計和分析企業的利潤額及其與資金、成本或銷售額的相對百分比;衡量推銷人員的工作績效,可以檢查他們的銷售額是否比上年或平均水平高出一定數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