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控製是計劃、組織、領導工作有效開展的必要保證。計劃、組織、領導工作的開展都要以控製為基本手段,離開了控製工作,各項工作就可能流於形式,難以達到實效。
(二)控製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從功能角度講,控製過程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的作用有兩方麵:一方麵起檢驗作用。它檢驗各項工作是否按預定計劃進行,同時也檢驗計劃方案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麵起調整作用。任何一個係統的運行與計劃相比,總是有偏差的,如果計劃方案合理時出現偏差,則需采取相應措施消除各種幹擾因素,任何管理者都必須承擔控製的職責;不能認為控製隻是高層管理者的責任。任何部門都應該將正在進行的工作或已經完成的工作與規劃所要求達到的標準進行比較,檢查工作是否正常進行。高層管理者的控製職能主要與組織戰略活動和涉及組織整體目標的活動相關,基層管理者的控製職能主要與具體活動和業務活動相關。事實上,就工作控製而言,每個組織成員都負有控製的職責,全麵質量管理活動的開展就說明了這一點。可見,組織中從上到下形成了一個控製係統,有效的控製係統可以保證各項行動的方向是朝向組織目標的。控製係統越是完善,管理者實現組織的目標就越是容易。
三、控製指向
控製指向是指管理者的主要控製對象。人員、信息、財務、作業和績效等都是管理者控製的主要對象。
(一)人員行為控製
管理者是通過他人的工作來實現組織目標的。泰勒曾經給管理下定義,就是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幹什麼,並要他使用最好的方法去幹。所以,管理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保證員工理解其期望並按照其期望的方法進行工作。為做到這一點,管理者通常使用最直接、最簡明的控製手段——現場巡視,即管理者親臨工作現場指導員工的工作並糾正員工偏離目標的行為;績效評估,即管理者根據激勵理論定期對員工的績效給予係統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給予報酬。除此之外,還有如下一些行為控製手段:
1.甄選,識別和錄用那些態度和個性符合管理者期望的人。
2.培訓,通過正式培訓向員工傳授期望的工作方法。
3.社會化,讓員工了解規定了何種行為是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內容和規章製度。
4.傳授,讓老員工對新員工傳授“該知道和不該知道”的規則。
5.目標認同,當員工接受了具體目標後,這些目標就會指導並限製其行為。
6.工作設計,合理的工作設計方式會限製員工的工作節奏、活動方式和相互作用。
7.外在報酬,組織使用報酬手段強化期望行為並消除不期望的行為。
8.組織文化滲透,通過故事、榜樣和儀式等方式傳遞含有組織期望行為的文化。
(二)組織信息控製
任何管理者都知道信息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管理工作依據信息進行控製。現代組織都建立了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管理信息係統(MIs)。這種係統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為正確的人提供正確的數據和情況。日常工作彙報、定期報告或報表、臨時重大事項報告、設立信息員、設立意見或建議箱等傳統的信息管理方式在今天仍起著一定作用。管理者要有效地控製信息,就需要在兩個方麵正確作為:一方麵,管理者必須知道什麼信息是必須的和如何完整地收集有效信息;另一方麵,管理者應該清楚什麼信息應該擴散,什麼信息應該保留,即對什麼人在什麼時候應該正確地傳遞什麼信息。
(三)財務活動控製
控製財務活動是傳統的控製內容,其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減少費用、提高資金利用率,使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企業管理者可能會查閱每季度的收支報告,以確定收支的合理性,發現有無多餘的支出;也可能對重要財務指標進行計算,以保證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各種費用,保證債務負擔合理。以下這些指標可以作為財務活動的控製手段:
1.流動比率,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表明該企業流動資產在短期債務到期之前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即檢驗組織償付短期債務的能力。
2.速動比率,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該指標是對流動性的一種更為精確的檢驗。
3.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存貨,表示存貨資產的利用率。
4.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總資產,表示組織全部資產的利用率。
5.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率=稅後淨利潤÷銷售收入,說明該企業的銷售收益狀況。
6.投資收益率,投資收益率=稅後淨利潤÷平均總資產,度量資產創造利潤的效率。
7.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全部負債÷全部資產,對組織財務杠杆作用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