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1.理解控製的含義;
2.掌握控製類型;
3.掌握控製過程的三個階段:確立標準、衡量績效、糾正偏差
4.理解控製過程三個階段的具體內容;
5.掌握有效控製應遵循的原則;
6.掌握控製的基本方法。
故事中的管理知識
1955年4月18日至28日,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會議主席、印度尼西亞總理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的講話強調會議的責任是為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作出堅實的貢獻。各國代表的發言大多數都譴責殖民主義、種族主義,但由於受美國的挑撥,伊拉克代表團團長賈馬裏卻誣蔑共產主義是“新殖民主義”,菲律賓代表團團長羅慕洛也聲稱亞非人民當前的任務不是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而是反對共產主義。這兩人的發言使得會議氣氛異常緊張。
在這緊張的時刻,中國代表周恩來總理上台發言的第一句話就出乎人們的意料,他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周恩來的親切、寬容的話語贏得了暴雨般的掌聲,巧妙地引導亞非會議走上正路。他接著說:“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而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應當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尋找共同的基礎,我們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慮和恐懼、相互排斥和對立。”然後,周恩來以平靜的語調精辟地論述了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所謂顛覆活動問題、宗教信仰問題,以確鑿的事實回答了少數人的誤解和指責,有力地說服了各國代表。
通過此材料我們可以看出控製的主要職能和作為一個控製者應有的素質,那就是:控製的主要職能在於把握組織的發展方向,對偏離組織目標的行為及時采取糾正措施,使組織沿著既定的目標順利前進,並依據客觀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組織目標。作為控製者,要有堅定的意誌、明察秋毫的能力和靈活的應對策略。
第一節控製概述
控製工作是為了確保組織的目標以及為此而擬訂的計劃能夠得以實現,各級主管人員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或因發展的需要而重新擬訂的標準,對下級的工作衡量、測量和評價,並在出現偏差時進行糾正,以防止偏差繼續發展或今後再度發生。因此,控製工作是每個主管人員的職能。
——亨利·法約爾
一、控製的含義
計劃提出了管理者追求的目標,組織提供了完成這些目標的結構、人員配備和責任,領導提供了影響、指揮、激勵和溝通的環境,而控製提供了有關偏差的知識以及確保與計劃相符的糾偏措施。
法約爾曾經說過:“在一個企業中,控製就是核實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規定的計劃、所發布的指示以及所確定的原則,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計劃實施過程中的缺點和錯誤,以便加以糾正和防止重犯。控製對每件事、每個人、每個行動都起作用。”由此可見,控製應該貫穿在計劃實施的每個階段、每個部門,故每個管理者都有控製職責。
具體而言,管理中的控製職能是指管理者為保證實際工作與計劃一致,有效實現目標而采取的一切行動。控製就是依據計劃檢查衡量計劃的執行情況,並根據偏差,或調整行動,或調整計劃,做到凡事心中有數,凡事都在掌握之中。
在廣義上,控製與計劃相對應,控製是指除計劃以外的所有保證計劃實現的管理行為,包括組織、領導、監督、測量和調節等一係列環節;在狹義上,控製是指繼計劃、組織、領導之後,按照計劃標準衡量計劃完成情況和糾正偏差,以確保計劃目標實現的一係列活動。
二、控製工作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控製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為此就要進行計劃、組織、領導、控製。計劃工作是對整個組織確定目標,做出總體規劃和部署;組織工作是內部結構設計和組織關係的確定,在組織中進行部門劃分,權力分配,確定組織內各部門的職責,以保證計劃的落實和完成;領導工作是管理者運用職權和威信施加影響,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指導各類人員努力實現組織目標;控製工作是檢查、監督、確定組織活動進展情況,對實際工作與計劃之間所出現的偏差加以糾正,從而確保整個計劃組織目標的實現。如果沒有好的控製,實際工作就可能偏離計劃,組織目標就可能無法實現。因此,控製是一項重要的管理職能。它與計劃、組織和領導職能有著密切的關係。
1.控製是貫穿於管理全過程的一項重要職能。現代組織規模龐大,人員眾多,工作複雜,要使組織的各項活動達到協調一致,管理者就必須依賴於控製手段監督管理的全過程。
2.控製要以計劃、組織和領導職能為基礎。計劃工作為控製提供了確定控製標準的基本依據;組織工作為控製工作提供了組織基礎;領導工作為控製工作實施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證。沒有這三項工作,控製工作本身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