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例中,在銷路好這一自然狀態下,B方案的收益最大,為240萬元。在將來發生的自然狀態是銷路好的情況下,如果管理者恰好選擇了這一方案,他就不會後悔,即後悔值為0。如果他選擇的不是B方案,而是其他方案,他就會後悔(後悔沒有選擇B方案)。比如,他選擇的是c方案,該方案在銷路好時帶來的收益是200萬元,比選擇b方案少帶來:280萬元的收益,即後悔值為280萬元。
3.風險型決策
風險型決策解決問題的最大特點是,對問題的未來情況不能事先確定,但對未發生情況的可能性即概率是可以知道的。這樣,根據已知的概率就可以計算期望值。但決策者在決策時無論采用哪一個方案,都要承擔一定風險。
一般來說,風險型決策應具備這樣的條件:①有明確的目標,如利潤最大、成本最小、風險度最小等;②有兩個以上的可選方案;③自然狀態無法控製;④不同行動方案在不同自然狀態下的損益值可以計算出來;⑤對自然狀態的出現事先不肯定,但概率可以知道。
該類決策問題的處理一般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決策表法
決策表法又稱決策矩陣,也叫期望值法。它是通過計算不同備選方案在不同自然
狀態下的收益期望值的綜合值——期望收益值,選擇期望收益值最大的方案為最佳決策方案。
該方法的決策步驟是:(1)確定決策目標;(2)根據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市場近期遠期的發展趨勢,初步擬定幾個被選方案;(3)預測方案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狀態,根據市場預測和分析,確定不同狀態下的概率;(4)計算出每一個行動方案的期望值;(5)列出決策表;(6)列出每一個行動方案的期望值;(7)將各個行動方案的期望值進行比較,選擇最有的行動方案。
例:某企業在下一年擬生產某種產品,需要確定產品批量。根據市場預測估計,這種產品的市場狀況隻有三種:暢銷、一般、滯銷。產品生產采取大、中、小三種批量的生產方案。有關的概率和與其效益如下表。如何決策使該企業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方案A的期望值=0.3×22+0.5×14+0.2×10=15.6
方案B的期望值=0.3×18+0.5×18+0.2×12=16.8
方案c的期望值=0.3×14+0.5×14+0.2×14=14
列表顯示每一個行動方案的期望值:
中批量生產的效益期望值最大,為16.8。所以應采取中批量生產方案。
(2)決策樹法
決策樹法是把方案的一連串因素,按照它們的相互關係用樹狀結構圖表示出來,然後再按照決策原則和順序進行選優的一種決策方法。它因運用樹狀結構圖來分析和選擇決策而得名。決策樹是進行風險型決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層次清晰,一目了然,計算簡便等特點。因而,在決策活動中被廣泛運用。
②決策數的構成要素
決策結點,用口表示,用來表示決策的結果;
方案結點,用△表示,用來表示各種行動方案,上麵的數字表示該方案的期望值;
方案枝,由決策點引出的若幹枝條,每一枝條代表一個方案;
狀態枝,由方案結點引出的若幹枝條,每一枝條代表一種自然狀態;
狀態末端,用△表示,用來表示不同狀態下的期望值。
③決策樹法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畫出決策樹形圖。把某個決策問題未來發展情況的可能性和可能結果所作的預測預計,用樹狀圖反映出來。決策樹的具體畫法,一般是從左向右畫,先畫決策點,再畫出決策點引出的方案分枝,有幾個備選方案,就畫幾個分枝,方案分枝的端點是方案節點。接著畫出由方案節點引出的狀態分枝,有幾種自然狀態就要畫幾個狀態分枝,在每個狀態分枝上標上狀態出現的概率。最後,在每個狀態分枝末梢畫上△,即結果節點,並在其旁標上每個狀態在某個方案的收益值。
第二步,計算各狀態點的期望值。
第三步,修枝選定方案(根據期望收益值進行決策)。期望收益值小的舍去,而期望收益值大的方案則保留,這就是最優策略。
注意:以上是按期望收益來進行決策,如果是根據期望機會損失進行決策,則最後應把期望機會損失值大的方案舍去,而將期望損失值小的方案保留,並選擇該方案為最優方案。
②決策數的構成要素
決策結點,用口表示,用來表示決策的結果;
方案結點,用△表示,用來表示各種行動方案,上麵的數字表示該方案的期望值;
方案枝,由決策點引出的若幹枝條,每一枝條代表一個方案;
狀態枝,由方案結點引出的若幹枝條,每一枝條代表一種自然狀態;
狀態末端,用△表示,用來表示不同狀態下的期望值。
③決策樹法的基本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