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管理的決策職能(4)(2 / 3)

(1)價值分析法

在企業管理中,任何決策都是為一定的耗費達到一定的目標。能用最少的耗費使決策目標得到最大滿足的方案就是最優方案。價值分析法有兩個公式:

其一,單一目標決策。

其二,多目標決策。

(2)線性規劃

線性規劃就是在一定約束條件下求最優方案的數學模型的方法。

一般來說,一個經濟、管理問題滿足以下條件時,才好用線性規劃模型來解:其一,問題的目標能用數值指標來反映;其二,存在著達到目標的多種方案;其三,要達到的目標是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實現的。

利用線性規劃建立數學模型的步驟是:首先,確定影響目標大小的變量;其次,列出目標函數議程;最後,找出實現目標的約束條件,列出約束條件方程組,並從中找到一組能使目標函數達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性,即最優可行解。

例:某企業生產兩種產品:桌子和椅子,它們都要經過製造和裝配兩道工序,有關資料如下表所示。假設市場狀況良好,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能賣出去,試問何種產品的組合能使企業利潤最大?

這是一個典型的線性規劃問題。

第一步,確定影響目標大小的變量。在本例中,目標是利潤,影響利潤的變量是桌子數量T和椅子數量c。

第二步,列出目標函數方程:q=8T+6c。

第三步,找出約束條件。在本例中,兩種產品在一道工序上的總時間不能超過該道工序的可利用時間,即

製造工序:2T+4C≤48

裝配工序:4T+2c≤60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約束條件,即非負約束:T≥0,c≥0

從而線性規劃問題成為,如何選取T和c,使q在上述四個約束條件下達到最大。

第四步,求出最優解——最優產品組合。通過圖解法,求出上述線性規劃問題的解為T=12和c=6,即生產12張桌子和6把椅子使企業的利潤最大。

(3)盈虧平衡分析法

它是研究生產、經營一種產品達到不盈不虧時的產量或收入的決策問題。這個不盈也不虧的平衡點即為盈虧平衡點。顯然,生產量低於這個產量時,則發生虧損;超過這個產量時,則獲得盈利。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與銷售額隨之增加,當到達平衡點A時,總成本等於銷售額(即總收入),此時不盈利也不虧損,正對應此點的產量即為平衡點產量,銷售額即為平衡點銷售額。同時,以A點為分界,形成虧損與盈利兩個區域。此模型中的總成本是由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構成的。按照是以平衡產量Q還是以平衡點銷售額R作為分析依據,可將盈虧平衡分析法劃分為盈虧平衡點產量(銷量)法和盈虧平衡點銷售額法。

2.不確定型決策

不確定型決策就是決策者對未來事件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可能發生的各種自然狀態(客觀情況),但又無法確定各種自然狀態可能發生的概率。這種決策,由於有些因素難以確定,因此,它主要取決於決策者的經驗、智力及對承擔風險的態度。

不確定型決策是在對未來自然狀態完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進行的。由於決策主要靠決策者的經驗、智慧和風格,便產生不同的評選標準,因而形成了多種具體的決策方法。

(1)小中最大法

小中最大法也稱做悲觀決策法,采用這種方法的管理者對未來持悲觀的看法,認為未來會出現最差的自然狀態,因此不論采取哪種方案,都隻能獲取該方案的最小收益。其基本方法是,首先計算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狀態下的收益,並找出各方案所帶來的最小收益,即在最差自然狀態下的收益,然後進行比較,選擇在最差自然狀態下收益最大或損失最小的方案作為所選的方案。

(2)大中取大法

大中取大法,又稱樂觀法。采用這種方法的管理者對未來持樂觀的看法,認為未來會出現最好的自然狀態,因此不論采取哪種方案,都能獲取該方案的最大收益。采用大中取大法進行決策時,首先計算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狀態下的收益,並找出各方案所帶來自的最大收益,即在最好自然狀態下的收益,然後進行比較,選擇在最好自然狀態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為所要的方案。

在上例中,A方案的最大收益為360萬元,B方案的最大收益為480萬元,c方案的最大收益為200萬元,經過比較,B方案的最大收益最大,所以選擇B方案。

(3)平均法

平均法又稱等概率法。這種方法決策是將未來不明的自然狀態出現的可能完全等同地加以看待,因此,各種自然狀態出現的概率都相同,從而將其轉化成風險型決策。

(4)後悔值法

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如何使選定決策方案後可能出現的後悔達到最小,即蒙受的損失最小。各種自然狀態下的最大收益值與實際采用方案的收益值之間的差額,叫做後悔值。這種決策方法的步驟是:先從各種自然狀態下找出最大收益值;再用各個方案的收益值去減最大收益值,求得後悔值;然後,從各個方案後悔值中找出最大後悔值,並從中選擇最大後悔值最小的方案為決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