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古老的一種傳統的方法。四五十年前的管理決策基本上都是依靠經驗判斷。今天把數學方法、物理模型、網絡模型方法引進決策中後,經驗判斷的方法仍然是不可缺少和忽視的。尤其是一些涉及到社會、心理因素等複雜問題和非計量性多的決策,需要領導者經過權衡利弊,做出決斷。
2.數學分析法
運用數學方法從數量關係角度對備選方案比較優劣,選定最佳方案。在決策中運用數學方法,可使決策達到準確優化。運用數學方法選擇方案,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發展很快。因為在控製變量屬於連續型的情況下,經驗判斷方法很難直接找到最優或滿意方案,要借助於數學方法。所謂連續型變量是指這個變量的兩個變異值之間,可以存在無窮多個中間數值。如產值、成本、利潤等就是連續變量。運用數學方法,可以使決策達到精確化。但到目前為止,尚有許多複雜的決策,用數學方法還解決不了,要綜合運用選擇方案的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3.實驗法
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模擬實施或實驗,以此獲取第一手資料,用以驗證方案的優劣,從中選出較優方案。社會問題的決策,雖然不可能創造出象實驗室那樣人為的典型條件,如科技界那樣去實驗,但對重大問題的決策,尤其是對新情況、新問題及無形因素起重大作用不便用數學方法分析時,先選擇少數幾個典型單位進行試點,然後總結經驗以作為最後決策的依據,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有些複雜的決策,雖然反複計算、討論、比較,仍然沒有多大把握,這時,實驗就被提上日程。但也不是事事都經過試驗。在方案選擇過程中,往往是在選擇範圍已經縮小到隻剩下兩個關鍵方案而定不下來時,或方案已初步選出但仍感到還不放心時,不妨去作試驗為妥。
以上各種選擇方案的方法都各有利弊,采用何種辦法還要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還可創造更加科學的方法,以能更簡明地準確地找到最優方案或滿意方案。
六、執行前的檢定與控製
在正式大規模執行決策以前,先做小規模檢定或預先試驗,對決策執行結果跟蹤、控製,以觀其效。
方案擇定後,要付諸實施,在普遍實施前進行“試點”。試點要注意選擇在整個係統中具有典型性的地方,不能人為地創造某些特殊條件,這樣縱然試點成功,也很難以實踐。在試驗實證中,應特別注重“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即在規定條件下和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或達到目標的成敗概率。其中“失敗率”是一個重要標誌。一項決策,有時在早期“失效率”高,轉入正常階段“失效率”下降,到後期因條件變化,需要調整決策時,“失效率”又上升,呈現出一種“浴盆曲線”狀態。有的呈現“s”型曲線,是波動式的。采用必要的控製性措施,可以正常實施,達到預定目標。有的“故障頻率高”,需要采取排除措施或應變措施加以解決。如果方案在實施試點中根本行不通,那就要推倒重來了。
經過可靠性驗證後,可以進入普遍實施階段。在這一步驟上,要抓好以下工作:
1.把決策的目標、價值標準以及整個方案向下屬交底,動員群眾、幹部和科技人員為實現目標而共同努力,以求實現。
2.圍繞目標和實施目標的優化方案,製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和任務,作出時間和進度安排。交方案同時要交辦法,層層要有落實方案的具體措施,使總目標有層層保證的基礎。
3.製定各級各部門及執行人員的責任製,確立規範,嚴明製度,賞罰分明。切忌吃“大鍋飯”或粗放管理。要把統一指揮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4.隨時糾正偏差,減少偏離目標的震蕩。
七、監督和評估
一個方案可能涉及較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形勢可能發生變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對問題或機會的初步估計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斷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以適應變化了的形勢。同時,連續性活動因涉及到多階段控製而需要定期的分析。
由於組織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管理者要不斷修正方案來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定義新的情況,建立新的分析程序。具體來說,職能部門應對各層次、各崗位履行職責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及時掌握執行進度,檢查有無偏離目標,及時將信息反饋給決策者。決策者則根據職能部門反饋的信息,及時追蹤方案實施情況,對與既定目標發生部分偏離的,應采取有效措施,以確保既定目標的順利實現;對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原先目標確實元法實現的,則要重新尋找問題或機會,確定新的目標,重新擬訂可行的方案,並進行評估、選擇和實施。
第五節定性與定量決策方法
企業的決策圖式(thepatternofdecisions),它決定企業的目標、意圖與任務,製定實現這些目標的基本政策與計劃,界定企業的業務範圍,決定企業的性質及要為股東、員工、顧客和社區做出什麼貢獻。
——安德魯斯
一、定性決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