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管理的決策職能(3)(2 / 3)

4.各種方案的表達方式必須做到條理化和直觀化。

擬定備選方案的過程,是設想、分析和選淘汰的過程。在製定備選方案中,要依靠專家或專門機構來進行,要廣泛地運用智囊團技術。在製定方案的步驟上一般分兩大步:

第一步是設想階級。要求有創新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這些都取決於參謀人員的知識、能力、智慧和膽識。既要實事求是,又不能因循守舊。思想要敏銳、有洞察力並富於遠見。

第二步是精心設計。如果第一步需要大膽設想,這一步卻更要冷靜思索、反複計算、嚴密論證和細致推敲,即經得起懷疑者和反對者的挑剔。這一步,主要搞好兩項工作:一是確定方案的細節;二是估計方案的結果。既要有好的主意,又要有好的結果。

四、評估方案

應用評估理論和技術,建立各種方案的數學模型,將各備選方案的優劣處數字化或明朗化。

在列出備選方案的基礎上,需要對各種方案進行總體評價和全麵比較,在進行綜合全麵的評價時,注意盡可能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評價每個可選方案達到的滿意程度可用下列符號表示:

H:表示很滿意,有最大收益或沒有風險;

M:表示較滿意,有一般收益或有風險;

L:表示較不滿意,沒有收益或有大風險;

N:表示不滿意,沒有收益或有很大風險;

x:表示排除方案,沒有任何收益且可能虧損或有不正常的極大風險。

采用統一的客觀的量化標準進行衡量,提高評估過程的科學性,防止主觀臆想。主要的評估技術包括數理模式、係統分析、決策矩陣、決策樹。目前,越來越多的決策者都是采用定量分析權衡利弊得失,人們稱之為“定量分析開路”。

五、選擇滿意方案

從各有利弊的備選方案中,選定一個比較能達到目標的方案,以利付諸執行。

在方案選擇之前,先要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評估。要盡可能采用現代科學的評估方法和決策技術,如“可行性分析”、“決策樹”、“矩陣決策”、“模糊決策”等技術,對預選方案進行綜合評價。這項工作主要由智囊機構的高級研究人員、政策研究人員及從社會上聘請的專家小組來承擔。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定性、定量、定時的分析,評估各預選方案的近期、中期、遠期效能價值,分析方案的後果及其影響。在評估的基礎上,權衡各個方案的利弊得失,並將各方案按優先順序排列,提出取舍意見,交決策機構定奪。

選擇方案階段是對評估比較的結果進行總體權衡和最終抉擇,選定最優方案,即拍板方案。這就需要決策者進行決斷,這是決策全過程的核心環節,也是領導的至關重要的職能。在此用得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句警句。

做好方案優選,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合理的選擇標準;二是要有科學的選擇方法。

(一)選擇標準

選擇決策方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確立選擇的標準。什麼樣的方案是最佳方案?其標準是什麼?這就需要建立價值標準。達到什麼程度才符合要求,是最優呢,還是滿意就行?這又提出一個“滿意標準”問題。如果一個方案執行起來會出現幾種不同的可能結果,這時應按什麼標準去選擇?這就產生了不確定情況下的選擇標準問題。

1.價值標準。這是選擇方案的基本判據。其內容包括確定各項價值指標,分清主次,綜合評價。一般從係統性、先進性、效益性、現實性四個方麵進行綜合評價。其中效益性是核心。

2.“最優標準”還是“滿意標準”?能達到最優標準何樂而不為呢。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以達到。因為人們的認識受許多因素的限製,如主客觀條件、科技水平、情報信息以及環境、時間等限製。有的最優方案對某一企業是適用的,在另一企業就不一定適用;有的在短期看是最優的,而長期效果不一定很好。因此,絕對的最優標準是不存在的,最優也是相對而言的。決策理論學派的代表西蒙,提出一個現實的標準,即“滿意標準”,或“有限合理性標準”。方案隻要“足夠滿意”即可,不必追究“最優”。多數決策是按“滿意標準”行事的。當然,這樣做並不排除在可能條件下達到最優的可能性。

(1)從選優方案的價值標準來說,是越接近原定目標越好。

(2)“最優標準”問題,就是追求理想條件下的最優目標。西蒙提出一個“滿意標準”,這也稱為“有限理性”標準。因此,決策選定的最終方案,要找出一個平衡點,不是最優方案,而是選出一個合理的滿意方案。

(3)對於風險性方案,一般采用期望值標準方案。因此,對於風險性決策來說,具備上述標準後,還必須選好期望值,從而確立期望值標準。期望值是按各種狀態的出現率計算的平均值。

(二)選擇方法

選擇方案的方法甚多,歸納起來,有經驗判斷法、數學分析法以及實驗法等。

1.經驗判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