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管理的決策職能(2)(3 / 3)

卡尼曼的前景理論的兩大定律:(1)人們的決策在麵臨獲得時往往是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麵對失去時會很不甘心,容易冒險。(2)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時的痛苦感更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

讓我們來看這樣兩個實驗:一是有兩個選擇,A是肯定贏1000元,B是50%可能性贏得2000元,5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大部分人會選A,這說明人是風險規避的。二是有這樣兩種選擇,A是你肯定損失1000元,B是50%可能性損失2000元,50%可能性什麼也不損失。結果大部分人會選B,這說明他們是風險偏好的。

可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兩個實驗其實是一樣的,隻是玩了個文字遊戲而已。第一個實驗中假設你剛剛贏了:2000元(以此為參照),那麼如果你選了A就相當於肯定損失了1000元;選B50%可能性贏2000元就相當於50%可能性不損失錢,5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就相當於50%可能性損失:2000元。

這個似乎玩文字遊戲的實驗結論對管理決策是很有意義的。舉個例子,一家公司麵臨兩個決策,投資方案A肯定盈利:2000萬元,投資方案B有50%的可能盈利:3000萬元,50%的可能盈利1000萬元。這時候如果公司定的盈利目標比較低,比如說1000萬元,那麼A方案看起來好像多賺了1000萬元,而B則要麼剛好達到目標,要麼多賺2000萬元。A和B都是獲得,那麼大多數人會選A方案。但要是公司定的目標比較高,比如是:3000萬元,那麼大多數人會選B方案,員工會抱著說不定會達到目標的心理,去拚一下。這說明老板(決策者)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盈利目標來改變員工對待風險的態度。

“前景理論”另一重要“定律”: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假設你得了一種病,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會突然死亡,現在有一種藥吃了以後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麼你願意花多少錢來買這種藥呢?現在請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體很健康,如果說現在醫藥公司想找一些人測試他們新研製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服用後會使你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麼你要求醫藥公司花多少錢來補償你呢?在實驗中,很多人會說願意出幾百元錢來買藥,但是即使醫藥公司花幾萬元錢,他們也不願參加試藥實驗。這其實就是損失規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後治好病是一種相對不敏感的獲得,而本身健康的情況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對人們來說卻是難以接受的損失。顯然,人們對損失要求的補償,要遠遠高於他們願意為治病所支付的錢。不過,損失和獲得並不是絕對的。人們在麵臨獲得的時候規避風險,而在麵臨損失的時候偏愛風險,而損失和獲得又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人們在評價事物時所使用的觀點,可以改變人們對風險的態度。

再來看一個卡尼曼與特沃斯基的著名實驗:假定美國正在為預防一種罕見疾病的暴發作準備,預計這種疾病會使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方案,采用x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Y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個也救不了。顯然,救人是一種獲得,所以人們不願冒風險,更願意選擇x方案。

前景理論還可以用來解釋一些決策現象。比如群體在獎懲決策時,獎勵往往是就低不就高,懲罰往往是就寬不就嚴。為什麼會有這種向中間回歸的趨向呢?可以這麼解釋:獲獎勵者並非大多數人,多少有獎金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名譽,多幾塊錢少幾塊錢人們不會太在意;受到懲罰者也非大多數人,名譽上已經懲罰了,物質上象征性地懲罰一下,給人改過的機會。這就像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得饒人處且饒人。

(二)前景理論的缺陷

1.作為一個描述性的模型,前景理論具有描述性模型共有的缺點,和規範性模型(具有嚴格數學推導的模型)相比,它缺乏嚴格的理論和數學推導,隻能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描述,因此前景理論的研究也隻能使其描述性越來越好,換句話說它隻是說明了人們會怎樣做,而沒有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

2.前景理論的應用研究,尤其在我國的應用研究還不足,前景理論作為風險下決策的描述性模型,其應用價值非常大,應用範圍也非常廣,而目前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場上,因此應用範圍方麵還有待拓展。

第四節決策過程

經營任何一個企業都存在著兩種方式:預感方式和科學方式。我由於氣質的緣故,總是采用後一種方式,這使我獲益匪淺,而且也是其他人獲益匪淺。

——阿爾弗雷德·P·斯隆

科學決策是一個動態的係統反饋過程,包括了一定的步驟和程序,由於客觀世界的複雜性,決策的具體過程不可能全都相同,但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決策製定過程劃分為六個步驟。

一、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就是確定根因(診斷理論),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以便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