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管理的決策職能(2)(2 / 3)

有限理性模型,又稱為西蒙模型或西蒙最滿意模型。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模型,它認為人的理性是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間的一種有限理性,它的主要觀點如下:

1.手段——目標鏈的內涵有一定矛盾,一個簡單的手段目標鏈分析會導致不準確的結論。

西蒙認為,手段——目標鏈的次序係統很少是一個係統的、全麵聯係的鏈,組織活動和基本目的之間的聯係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這些基本目的也是個不完全係統,這些基本目的內部和達到這些目的所選擇的各種手段內部,也存在著衝突和矛盾。決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追求理性,他隻要求有限理性。這是因為人的知識有限,決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無法認識決策的詳盡規律。比如說,人的計算能力有限,即使借助計算機,也沒有辦法處理數量巨大的變量方程組;人的想像力和設計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備擇方案全部列出;人的價值取向並非一成不變,目的時常改變;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觸,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作為決策者的個體,其有限理性限製他作出完全理性的決策,他隻能盡力追求在他的能力範圍內的有限理性。

2.決策者在決策中追求“滿意”標準,而非最優標準。

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定下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然後考察現有的備選方案。如果有一個備擇方案能較好地滿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決策者就實現了滿意標準,他就不願意再去研究或尋找更好的備選方案了。

這是因為一方麵,人們往往不願發揮繼續研究的積極性,僅滿足於已有的備選方案;另一方麵,由於種種條件的約束,決策者本身也缺乏這方麵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較滿意的方案,而非最優的方案。

根據以上幾點,決策者承認自己感覺到的世界隻是紛繁複雜的真實世界的極端簡化,他們滿意的標準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確定所有可能的備選方案,由於感到真實世界是無法把握的,他們往往滿足於用簡單的方法,憑經驗、習慣和慣例去辦事。因此,導致的決策結果也各有不同。

(三)成功管理模型

成功管理模型,又稱彼得斯沃特曼模型。彼得斯和沃特曼在調查了許多成功的工商企業後發現,理性模型給工商企業帶來了不良的後果,因而這些工商企業並不遵守理性模型。這一模型具有如下特點:

1.決策者流動於各個部門之間,以掌握真實的正在發生的情況;

2.決策者盡可能在一段時間裏隻做一件事,完成有限的目標;

3.決策者重視行動,經常實驗,不懼怕失敗;

4.決策者注重速度和數量,提倡立刻就幹,事做得多,策略就越完善,他們不怕實踐,也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

5.擁有一個無形的有漏洞的體係,企業的重大突破來自對漏洞的改革。

成功管理模型沒有一套理性的決策程序,屬於非理性的模型。它盡管受到一些懷疑,但解決了來自組織的實際案例。

(四)社會模型

社會模型又稱為社會心理學模型。每個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對人的影響極深,不跳起來不知道地球重力的存在,不換一個文化環境往往意識不到文化對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人在決策時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文化傳統去認知、去行動,這並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

行為決策理論抨擊了把決策視為定量方法和固定步驟的片麵性,主張把決策視為一種文化現象。例如,日裔美籍學者威廉·大內(williamOuchi)在其對美日兩國企業在決策方麵的差異所進行的比較研究中發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導致這種決策差異的一種不容忽視的原因,從而開創了決策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模式也對“完全理性”模式提出了挑戰。林德布洛姆認為決策過程應是一個漸進過程,而不應大起大落(當然,這種漸進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也會形成一次變革),否則會危及社會穩定,給組織帶來組織結構、心理傾向和習慣等的震蕩和資金困難,也使決策者不可能了解和思考全部方案並弄清每種方案的結果(這是由於時間的緊迫和資源的匱乏)。因此,“按部就班、修修補補的漸進主義決策者或安於現狀的人,似乎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而實際上是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在與無邊無際的宇宙進行搏鬥的足智多謀的解決問題的決策者”。這說明,決策不能隻遵循一種固定的程序,而應根據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進行適時的調整和補充。

三、前景理論

(一)前景理論的兩大定律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用心理學的方法指出人在做決策時理性的有限性。“前景理論”是由期望值理論和期望效用理論發展而來的。前景理論有三個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數人在麵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多數人在麵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