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管理的決策職能(2)(1 / 3)

規範決策理論模型又稱為古典模型、經濟模型或生態模型,是基於“經濟人”假設提出來的,主要盛行於20世紀50年代以前。這種模型認為,應該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決策問題,即決策的目的在於為組織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規範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1.決策者必須全麵掌握有關決策環境的信息情報;

2.決策者要充分了解有關備選方案的情況;

3.決策者應建立一個合理的自上而下的執行命令的組織體係;

4.決策者進行決策的目的始終都是在於使本組織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規範決策理論假設,作為決策者的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決策環境條件的穩定與否是可以被改變的,在決策者充分了解有關信息情報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作出完成組織目標的最佳決策的。古典決策理論忽視了非經濟因素在決策中的作用,這種理論不一定能指導實際的決策活動,從而逐漸被更為全麵的行為決策理論代替。

(二)規範決策理論的基礎

1.組織要實現的目標是明確的、組織一致同意的,問題可以識別並精確地陳述。

2.決策者可以收集完全信息,從而使決策狀態成為確定性的。所有可行性方案和可能的結果都是可以量化和評估的。

3.方案評估標準是明確的或可以確定的。決策者選擇能夠使組織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4.決策者是理性的。他合乎邏輯地評估標準和偏好(權重),評估每一方案,並做出使組織利益最大化的決策。

(三)規範決策理論的意義

規範決策理論模型描述了決策者應該怎樣做出決策,但不能告訴我們管理者實際上是如何製定決策的。規範決策理論模型的價值在於它促使管理者在製定決策時具有理性。例如,過去許多高級管理人員僅僅依靠個人的知覺和偏好來製定決策。近年來,由於定量決策技術的發展,規範決策理論模型得到了廣泛應用。

規範決策理論模型代表一種理想的決策模型。在程序化決策、確定性決策與風險性決策中,古典模型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

二、行為決策理論

(一)行為決策理論的內容和特點

1.行為決策理論的內容

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始於20世紀50年代。對古典決策理論的“經濟人”假設發難的第一人是赫伯特·A·西蒙,他在《管理行為》一書中指出,理性的和經濟的標準都無法確切說明管理的決策過程,進而提出“有限理性”標準和“滿意度”原則。其他學者對決策者行為作了進一步研究,他們在研究中也發現,影響決策者進行決策的不僅有經濟因素,還有其個人的行為表現,如態度、情感、經驗和動機等。

行為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1)人的理性介於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即人是有限理性的,這是因為在高度不確定和極其複雜的現實決策環境中,人的知識、想象力和計算力是有限的;

(2)決策者在識別和發現問題中容易受知覺上的偏差的影響,而在對未來的狀況作出判斷時,直覺的運用往往多於邏輯分析方法的運用。所謂知覺上的偏差,是指由於認知能力的有限,決策者僅把問題的部分信息當做認知對象;

(3)由於受決策時間和可利用資源的限製,決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關決策環境的信息情報,也隻能做到盡量了解各種備選方案的情況,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決策者選擇的理性是相對的;

(4)在風險型決策中,與經濟利益的考慮相比,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決策者往往厭惡風險,傾向於接受風險較小的方案,盡管風險較大的方案可能帶來較為可觀的收益;

(5)決策者在決策中往往隻求滿意的結果,而不願費力尋求最佳方案。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決策者不注意發揮自己和別人繼續進行研究的積極性,隻滿足於在現有的可行方案中進行選擇;決策者本身缺乏有關能力,在有些情況下,決策者出於個人某些因素的考慮而做出自己的選擇;評估所有的方案並選擇其中的最佳方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這可能得不償失。

2.行為決策理論的特點

(1)出發點是決策者的決策行為;

(2)研究集中在決策者的認知和主觀心理過程,關注決策行為背後的心理解釋,而不是對決策正誤的評價;

(3)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決策者在判斷和選擇中信息的處理機製及其所受的內外部環境的影響,進而提煉出理性決策理論所沒有考慮到的行為變量,修正和完善理性決策模型。

(二)有限理性模型

20世紀50年代之後,人們認識到建立在“經濟人”假說之上的完全理性決策理論隻是一種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導實際中的決策。赫伯特·A·西蒙提出了滿意標準和有限理性標準,用“社會人”取代“經濟人”,大大拓展了決策理論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新的理論——有限理性決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