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1.掌握決策的定義;
2.掌握決策的類型;
3.熟悉決策的理論;
4.掌握科學決策的過程;
5.掌握決策的定性、定量方法。
故事中的管理知識
一個老頭和他的孫子要去縣城,他們準備騎著驢去。老頭兒先騎著驢,孫子跟在後麵走,走了一會兒,碰到一位當了母親的女子,那位母親責怪老頭兒不關心兒童,不應該讓孫子走著。於是,老頭兒就下來讓孫子騎著驢,自己走著。走了一段路,又碰到一個和尚,和尚則責怪孫子不孝順爺爺,不應該自己騎驢。沒辦法老頭就和孫子一起走路,又過了一會兒,碰到一個學者,這位學者就笑他們,有驢不騎,偏要走路。老頭兒和孫子沒辦法就一同騎著驢。結果,走了一段路,就碰到了一個外國人,這個外國人責怪他們虐待動物!問題:究竟應該由誰騎這頭驢呢?
看上去這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但隻要我們將這個問題分解一下,問題就簡單了:
1.老頭兒和孫子是這個問題的決策者;
2.騎驢和走路是他們去縣城的兩種方法;
3.當了母親的女人、和尚、學者、外國人都是影響決策的四個因素;
4.到達縣城是老頭兒和孫子的目的。
第一節決策概述
決策是管理的心髒,管理是由一係列決策組織成;管理就是決策。
——赫伯特·A西蒙
所有的管理者都是決策者,管理者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現在他們所做出的決策有多少是正確的。管理者能否做出正確決策又分別取決於他能否用正確的方式使用合適的人來幫助他決策問題。
——維克多·H·弗魯姆
一、決策的概念和內容
什麼是決策?不同的學者看法不同。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赫伯特·A·西蒙在談到管理的本質時指出:“決策是管理的心髒,管理是由一係列決策組織成;管理就是決策。”美國學者亨利·艾伯斯認為:“決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地說,決策是在幾種行為方針中做出選擇;廣義地說,決策還包括在做出選擇之間必須進行的一切活動。”管理學教授裏基·格裏芬在《管理學》中指出:“決策是從兩個以上的備選的方案中選擇一個的過程。”
因此,所謂決策就是指組織為了達到某一目標、目的或企圖,在眾多方案中選擇一個最優的方案或策略,並加以實施的過程。簡單地說,如何從多種方案中選擇一種最佳方案,就是決策問題。
由此觀之,決策定義的內涵包括:
1.決策總是為解決某一問題作出的決定。
2.決策是為達到確定的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也無法決策。
3.決策是為了正確行動,不準備實踐,用不著決策。
4.決策是從多種方案中作出的選擇,沒有比較,沒有選擇,就沒有決策。
5.決策是麵向未來的,要作出正確的決策,就要進行科學的預測。
從決策的定義及內涵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決策必須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內容:(1)決策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預期目標或實現某種目的,無目標就無從決策。所以,決策都是有目的性的;(2)決策總是要付諸於實踐,要能夠行得通,並且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不準備實施的方案是多餘的。所以,決策都有實踐性的;(3)決策總是在確定的條件下,尋找優化目標和優化所要達到的途徑和手段,不追求優化,決策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決策都具有優化性;(4)決策總是在若幹個有價值的方案中進行選擇,隻有一個方案,就無從選擇;沒有選擇,無從優化。所以,決策都有選優性。
二、決策的特征
決策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或職能,與其他管理職能相比,具有以下六方麵的特征:
(一)超前性。因為決策就是針對未來的行動;
(二)目標性。決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選擇性。決策就是在眾多可行方案中做選擇,如果隻有一個方案存在的話,也就不存在決策;
(四)可行性。方案的可行性是指能解決預訂問題實現預定目標;方案本身具有實行的條件;方案的影響因素及效果可以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五)過程性。決策是一個多階段、多步驟的分析判斷過程,決非是簡單的出謀劃策和拍板定案;
(六)科學性。它要求決策者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認識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做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決策。
三、決策的原則
要想使決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必須要遵循決策的原則:
1.滿意原則。這條原則是相對於“最優化”原則而來的。由於決策者身處複雜的環境之中,要對未來做出絕對理性的判斷是不可能的,由此而來的決策隻能是相對比較滿意的、符合環境要求的決策,而決非是最優化的決策。
2.分級原則。這條原則要求決策在企業內要分級進行,這是由企業業務活動的客觀要求決定的,不同的決策層麵做好相應的決策,保障總體決策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