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戰略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經濟活動係統的發展方向及成敗。
(二)戰術決策
戰術決策,是指根據戰略目標的要求,為解決經濟活動係統運行中某一階段上的重大問題而做出的決策,即是為實現戰略目標的分階段決策,或是實現戰略決策過程中解決所麵臨問題的決策。戰術決策是在組織內貫徹的決策,屬於戰略決策執行過程中的具體決策。戰術決策旨在實現組織中各環節的高度協調和資源的合理使用,如企業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的製訂、設備的更新、新產品的定價以及資金的籌措等都屬於戰術決策的範疇。因此,戰術決策是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戰略決策的重大步驟。
戰略決策和戰術決策密切聯係,互為補充。
三、高層領導者的決策、中層管理者的決策和基層執行者的決策
按照製定決策的層次,可分為高層領導者的決策、中層管理者的決策和基層執行者的決策。
高層次決策是指企業最高層次最高領導者所做出的方向目標之類的重大決策。這類決策大多是有關全局以及與外界有密切聯係的重大問題。
中層次決策,是指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所做出的業務性決策。
基層決策,是指組織中基層管理人員所做出的執行性決策。這類決策一般解決日常工作中的問題。它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經常性的作業安排;另一方麵是生產過程中,如何解決非正常的偶發事件。
一般說來,越往高層的決策越具有戰略的、非常規的、非確定型的特性,而越往低層的決策,就越具有戰術性的、常規性的、確定型的、技術性的特點。
上述三種決策具有交叉效應,但因決策的層次不同,具有不同的職能、作用和比重,其複雜程度、定量化程度及肯定化程度都有一定區別。
四、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非確定型決策
從環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把決策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與不確定型決策。
(一)確定型決策
在對決策問題的未來情況擁有完整的信息、沒有不確定因素時,這類問題的決策稱為確定型決策。在這種情況下,每個決策方案隻產生一種確定的結果,根據決策目標可以做出肯定的抉擇。最終選擇哪個方案取決於對各個方案結果的直接比較。
(二)風險型決策
風險型決策,是指影響決策的主要因素在客觀上存在幾種可能情況(一般為自然狀態),這些可能情況事先雖可知道,但決策後出現什麼樣的結局,決策者事先卻不能完全知道。所以,風險型決策又叫隨機型決策。
(三)非確定型決策
非確定型決策,是指決策方案麵臨多種自然狀態,而決策者難於確定其出現的概率,需要進行綜合分析,做出決策。它與風險型決策相類似,隻是它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自然狀態,不像風險型決策那樣可以預先知道。這類決策問題常常存在多種不可控因素,決策約束條件難以確定,不存在固定的決策程序和方法,決策方案也不易擬定、評價和選優,實施結果的風險更大。非確定型決策一般難以進行量化分析,主要依靠決策者的經驗和判斷分析能力完成決策。
五、單目標決策與多目標決策
從決策目標的層次性看,可把決策分為單目標決策與多目標決策。
(一)單目標決策
單目標決策,是指判斷一項決策的優劣,隻考查某一重要目標就可得出結論的決策。
(二)多目標決策
多目標決策,就是指決策中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的決策。如果決策分階段進行,又可有單階段決策和多階段決策之分。
六、個人決策與群體決策
從決策的主體看,可把決策分為個人決策與集體決策。
(一)個人決策
個人決策是指單個人作出的決策。個人決策有時又稱經驗決策,因為它完全依靠個人的經驗、智慧和閱曆。個人決策責任明確,效率高,但會受個人有限理性的影響。
(二)群體決策
群體決策是指多個人一起作出的決策。不能依靠個人決策,就需要采用群體決策。決策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對決策問題享有平等的決策權,每個人都可自由地、充分地、無拘無束地發表意見,整個群體不受某一成員的領導和控製。
相對於個人決策,集體決策有一些優點:(1)能更大範圍地彙總信息;(2)能擬訂更多的備選方案;(3)能得到更多的認同;(4)能更好地溝通;(5)能作出更好的決策等。但集體決策也有一些缺點,如花費較多的時間、產生“從眾現象”(groupthink)以及責任不明等。
第三節決策理論
在各種組織中,盡管存在著一般模式,卻有著差異。盡管環境有差異,卻存在著類似性。運用比較法,我們可能不會立即建立一種普遍適用的理論,但也許可以建立起當前有用而最終普遍適用的理論的某些部分。
——歐內斯特·戴爾
一、規範決策理論
(一)規範決策理論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