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管理的決策職能(1)(2 / 3)

3.集體和個人相結合的原則。這條原則體現了一個決策民主化的問題,當然,除了民主化,適當的集中也是必須的,具體要看是什麼類型的決策。

4.整體效用原則。這條原則要求決策者在作決策時要正確處理組織內部各個部分、組織與社會、組織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係,在充分考慮局部利益的基礎上,把提高整體效用放在首位。

5.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這是科學決策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思路。它要求以把經驗判斷為主的定性分析與以現代科學方法為主的定量論證結合起來。

20世紀4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控製論、係統論、信息論等學科相繼問世,使決策的方法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與應用,為人們的科學決策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方法,使決策科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即“量化”階段。20世紀70年代,自從美國卡內基一梅隆大學教授赫伯特·A·西蒙提出“決策貫徹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和決策的“滿意標準”等重要觀點,使決策科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在企業管理中被廣泛應用。現在,決策在企業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節決策的類型

絕大多數人類決策都是有關發現和選擇令人滿意的方案的,隻有在例外的情況下才是有關發現和選擇最優決策的。

——赫伯特·A·西蒙

決策貫穿於管理全過程,決策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各方麵的工作。因此,分清楚決策問題所屬的類型,並使其有條理、清晰化,無疑是正確選擇決策方法的一個重要前提。

一、常規決策和非常規決策

按決策的重複程度,可分為常規決策和非常規決策。常規決策和非常規決策又稱程序化決策與非程序化決策。

(一)常規決策

常規決策是結構良好的決策,是針對例行的、重複出現的活動而言的。例行問題是指那些重複出現的、日常的管理問題,如企業中的訂貨、材料的出入、產品的生產、管理者日常遇到的產品質量、設備故障、現金短缺、供貨單位未按時履行合同等問題。在許多情況下,這類決策變成了依據先例的決策。

(二)非常規決策

與常規決策恰好相反,非常規決策是針對例外的、不重複的活動,即管理中首次出現或偶然出現的非重複性決策,是結構不良的決策。例外問題則是指那些偶然發生的、新穎的、性質和結構不明的、具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如組織結構變化、重大投資、開發新產品或開拓新市場、長期存在的產品質量隱患、重要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政策的製訂等問題。這類決策問題是偶然發生的,或者是第一次做出的決策,無先例可循,隻能在問題提出時進行特殊處理。一般來說,越是高層決策機構和決策者,麵臨的非程序化問題越多。

另一種區分它們的主要依據是這兩種決策所采用的技術是不同的。現在製定常規性程序化決策主要是應用運籌學和電子數據處理等新的數字技術,而製定非程序化決策的傳統方式包括大量的人工判斷、洞察和直覺觀察,還未經曆過任何較大的革命。一般來說,程序化決策呈現出重複和例行的狀態,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決策者就可以利用以前曾用過的方法和規則來處理問題,按照以前的辦法和程序,組織一般都有這方麵的規定,有一定的規章和製度。典型的非程序化決策表現為,問題是新穎的,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上不確定或者很複雜,決策者不能夠簡單地使用以前的準則和程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們要根據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對環境做出判斷,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要求他們在困難、結構不良的環境中進行決策。非程序化決策的現代技術也正經曆著一場革命,主要是探索解決技術方麵的應用,包括決策者的培訓和探索式計算機程序的編製,而且已經達到了模擬人的判斷和直覺的現實程序。日常的活動不管如何複雜都可以分解為最簡單的行動步驟,加以程序化。當企業中產生新的和修正舊的程序的創新過程時,需要進行非程序化決策,就要依次地經過全部決策過程。西蒙將全部決策過程大致概括為:判定問題,確定目標,然後尋求為達到目標可供選擇的各種方案,比較並評價這些方案的得失。在這些方案中進行選擇,並作出決定,在執行決定中進行核查和控製,以保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是,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並沒有截然的不同,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這兩者很多的時候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像是一個光譜的連續體,一端是非常高度的程序化決策,另一端是非常高度的非程序化決策,這中間是慢慢的過渡階段。正如西蒙指出的“它們並非真是截然不同的兩類決策,而且像一個光譜一樣的連續統一體。其一端為高度程序化的決策,而另一端卻為高度非程序化的決策。”

二、戰略決策和戰術(管理、業務)決策

從決策的重要性看,可把決策分為戰略決策和戰術決策。

(一)戰略決策

戰略決策是確定與企業發展方向和遠景有關的大政方針政策。一般都是一些時間較長、範圍比較廣和性質比較重大的全局性問題。通常包括組織目標、方針的確定,組織機構的調整,企業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改造等,這些決策牽涉組織的方方麵麵,具有長期性和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