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裏斯指出,組織行為是由個人和正式組織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組織中的個人既有其獨立性,又是正式組織的成員。人的個性的成長就是個性的構成部分的擴大,並同個性的原有部分統一起來。人的個性的成長使自我世界擴大了,這既是自我的形成過程,也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個性成長的過程就是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而且一個人由不成熟到成熟主要表現以下七個方麵:
1.由有限的少量的行為方式發展為多種多樣的行為方式;
2.由隻顧及當前發展到擁有長遠打算;
3.由行為的被動狀態發展到行為的主動狀態;
4.由依賴他人發展轉為相對獨立的發展;
5.由經常變化而淺薄短暫的興趣發展為相對持久、專一的興趣;
6.由附屬於家庭或社會地位的發展為同周圍人處於同等或優越的地位;
7.由缺乏自覺發展到自覺控製,自我發展。
阿基裏斯認為,每個人隨年齡增長都會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但成熟度不相同。個性經曆了上述7個過程的發展,那種富有進取性的心理能力就有了充分發揮的可能,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需求,在獲取自身需求的過程中,他會竭盡全力地去迎接來自各方麵的挑戰。而且這時的組織領導方式是否適當,對其成長也有很大影響。
(十)歸因理論
歸因是指觀察者為了預測和評價被觀察者的行為,對環境加以控製和對行為加以激勵或控製,而對被觀察者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很多專家對此理論有所貢獻。
美國心理學家F·海德在1985年最早提出了歸因問題,並認為,在尋求行為的原因時,或者把它歸於環境或者把它歸於個人。如果歸於環境,則行動者對其行為不負什麼責任;如果歸於個人,則行動者就要對其行為結果負責。B·維納認為,人們可以把行為歸因於許多因素,但無論什麼因素大都可以納入內因外因、暫時穩定這兩個方麵的4大類中,即暫時的內因、暫時的外因、穩定的內因和穩定的外因。
在此基礎上,H·E·凱利(1921—2002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對組織行為學和心理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歸因理論上)認為可以使用3種不同的解釋說明行為的原因:一是歸因於從事該行為的行動者,二是歸因於行動者的對手,三是歸因於行為產生的環境。並且認為這三個原因都是可能的,至於到底歸結為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原因,要依據區別性、一致性和一貫性三個標準來決定。
由此可見,歸因理論可以給管理者很好的啟示,當員工在工作中遭到失敗時,如何幫助他尋找正確的原因,引導他們保持信心,繼續努力,這對於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十一)挫折理論
挫折理論是由美國的亞當斯提出的,挫折是指人類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指向目標的行為受到障礙或幹擾,致使其動機不能實現,需要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狀態。挫折理論主要揭示人的動機行為受阻而未能滿足需要時的心理狀態,並由此而導致的行為表現,力求采取措施將消極性行為轉化為積極性、建設性行為。
挫折的結果有利也有弊,從有利的方麵來講,它引導個人的認識產生創造性的變遷,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挫折過大,則可能使人們心理痛苦,產生行為偏差。
為了避免挫折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在管理工作中一方麵應盡量消除引起挫折的環境,避免使員工受到不應有的挫折;另一方麵,當員工受到挫折時,應盡量減低挫折所引起的不良影響,提高員工對挫折的容忍力,引導其行為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四、激勵的方式與手段
要使激勵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就必須考慮到激勵內容、激勵製度、組織分工、目標設置、公平考核等等一係列的綜合因素,並注重個人滿意程度在努力中的反饋。另外,所有激勵理論都是麵向一般,而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特性,他們的需求、個性、期望、目標等個體變量各不相同。因而管理者在處理激勵問題時,應該針對員工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勵的方式方法與手段,在管理實踐中,因不同需要而多種多樣,但不管那一種,主要都是圍繞薪酬與獎勵、是否增加責任、職務與地位的升遷以及衷心的嘉許與表揚等展開的。下麵具體介紹幾種,可供參考。
1.目標激勵,是指通過在組織中全麵推行目標管理,加強員工對組織目標的製定、分解、協商和實施措施的製定及其成果評價等管理的參與意識,從而增強實現組織目標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2.工作激勵,是指通過設計合理的工作內容,分配恰當的工作來激發員工的內在工作熱情。在工作內容上要考慮員工的特長和愛好,在安排工作時要考慮員工的能力、意願和強度;工作目標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3.成果激勵,是指在正確評估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給員工以合理獎懲,以保證員工行為的良性循環。對員工工作成果的評價一定要客觀、公平、公正;獎酬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員工的需要;獎酬的多少一定與員工業績掛鉤,並在員工評價認可的程度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