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管理的領導職能(3)(3 / 3)

M4時:應選擇授權型領導方式,即領導給下屬明確目標和要求,自我控製。

和菲德勒的權變理論相比,情境領導方式理論更容易理解和直觀。但它隻針對了下屬的特征,而沒有包括領導行為的其他情景特征。因此,這種領導方式的情景理論算不上完善,但它對於深化領導者和下屬之間關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

(三)路徑目標理論

羅伯特·豪斯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工業企業管理人員培訓開發專家。1971年他把期望理論和領導行為的四分圖結合起來,提出了“路徑目標”理論。特倫斯·米切爾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管理與組織學和心理學教授,在激勵理論、領導理論以及決策理論等研究領域有著特殊的貢獻。1974年,二人出版了《路徑——目標領導理論》一書,進一步完善這一理論。該理論認為,領導者應采取特定的措施,幫助下屬通過一定的路徑來實現目標,領導者所選擇的措施應適合下屬的需求和下屬的工作環境。領導者的效率以激勵下級實現組織目標並在其工作中使下級得到滿足的能力來衡量。領導者的主要職能是為下屬設置和指明目標,幫助他們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並幫助他們清除障礙。

路徑目標理論提出了四種不同的領導行為:

1.指示型領導。領導者對下屬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說明,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並為下屬製定明確的工作標準,提供他們應該得到的指導和幫助,使下屬能夠按照工作程序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實現自己的目標。

2.支持型領導。領導者關注下屬的需要,對他們的幸福和需求表示關切,平等對待下屬,尊重下屬的地位,與下屬關係融洽,同時,努力營造愉快的組織氣氛。當下屬遇到挫折和不滿意時,這類領導行為對下屬的業績能產生最大的影響。

3.參與型領導。領導請求下屬共同參與決策。領導者經常與下屬溝通信息,商量工作,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讓下屬參與決策和管理。這類領導行為能提高對下屬的激勵效果。

4.成就導向型領導。領導者鼓勵下屬將工作做到盡量高的水平。領導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樹立具有挑戰性的組織目標,尋求改進業績的方法,信任下屬願意實現高要求的目標,並激勵下屬想方設法去實現目標,迎接工作的挑戰。

菲德勒認為領導者是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的,然而,豪斯則認為領導者不僅可以,而且應該根據不同的環境特點來調整自己的領導行為。當領導者麵臨一個新的工作單位或一項新的工作任務時,他可以采用指示型領導行為,指導下屬建立明確的任務結構和各自的工作任務。接下來他可以采用支持型領導行為,以利於同下屬形成一種協調和諧、積極向上的工作氣氛。當領導者對組織的情況進一步熟悉,組織正常運行後,則可以采用參與型的領導方式,積極主動地與下屬溝通信息、商量工作,讓下屬參與決策和管理。在此基礎上領導者就可以采用成就型領導方式,領導者與下屬共同指定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目標,並且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激勵下屬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工作。

路徑目標理論認為領導方式由情境決定,情境因素包括兩方麵:一是下屬特點,包括下屬受教育程度、是否參與管理、承擔責任的態度等因素;二是工作環境特點,包括工作本身特征、組織特性、工作群體等因素。如下圖所示。

要使下屬的產出最大化,環境因素決定了需要什麼樣的領導行為類型,下屬的個人特點決定了個體對於環境和領導者行為如何解釋。豪斯認為,當環境內容與領導者行為彼此重複時,或領導者行為與下屬特點不一致時,效果均不佳。

領導權變理論強調個性、行為、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更加全麵的豐富了領導理論;把領導效率建立在三因素的相互作用上,更符合實際;適應日益複雜化和不斷變化的組織形態。但是,仍有一些領導類型不能涵蓋,如執行型的、改革型的等,缺乏對領導創新的研究。

四、國內關於領導理論的研究

我國自80年代初期以來,也對此進行了一係列的理論研究。研究者們結合我國的具體實踐,提出了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具備的五個方麵的素質:

(一)政治素質。領導者必須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覺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辦事,自覺地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大是大非麵前,領導者應該旗幟鮮明,身體力行。

(二)思想素質。領導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創業精神;要有良好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能一心為公,不謀私利,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深入基礎,調查研究,與群眾同甘共苦;要有影響他人的魅力,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密切聯係群眾。

(三)知識素質。領導者應具備管理現代企業的知識和技能,具體來說就是要掌握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社會主義理論、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和生產技術知識,應能熟練應用計算機、信息管理係統和網絡技術,及時了解和處理有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