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管理的領導職能(3)(1 / 3)

利克特認為,領導者要考慮員工的處境、想法和希望,並支持員工實現他們的目標。當員工受到領導者支持時,他們就反過來支持領導者,對領導者采取合作的態度和抱有信任感,這就是相互支持原則。通過對四個係統的分析,利克特認為,隻有利用第四種係統從事管理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領導,才能正確地設定組織目標和有效地達成目標。因為用這種方式管理的組織在製定目標和實現目標等方麵是十分有效的。全體成員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實現,組織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和願望,個人與組織有共同的利益,個人的目標和組織的目標融為一體,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所有這些都歸於員工參與管理的程度較深。

(四)領導行為四分圖理論

1945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商業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弗萊西(E·A·Fleishman)和他的同事對領導方式進行比較研究,結果把所羅列的10種不同的領導方式進一步分為兩個維度,即關懷維度(關心人)和定規維度(抓工作)。關懷維度是指領導者與員工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友誼等關係,即領導者對下屬的信任和尊重的觀念程度;定規維度是指為了達到組織目標,領導者界定和構建的自己與下屬的角色的傾向程度。這樣就得出了相關的4種不同的領導方式,即低工作一低關心人;低工作高關心人;高工作低關心人;高工作高關心人。

在上述四種領導行為中,究竟哪種最好呢?這一研究表明,在兩個維度上都很高的領導者,更能使下屬達到高的績效和高的滿意度,但也並不總是產生積極效果。而在其他的三種維度組合類型的領導者行為中,普遍的或較多的出現缺勤、事故、抱怨以及離職等現象。

(五)管理方格理論

在領導行為四分圖的基礎上,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布萊克和默頓(BlakeandMouton)教授於1964年出版《管理方格》一書,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論”,又稱“管理坐標理論”。羅伯特·R·布萊克(1918—2004),美國行為科學家、經營學家。簡·s·默頓(1930—1987)是位數學家,大學時是布萊克的學生,在管理方格理論和群體實驗方麵做出巨大貢獻。二人合著了《管理方格》(1964年)、《新管理方格》(1978年)、《生產力:人類一麵》(1981年)等著作。

管理方格理論是分析領導行為的兩維方法。他們把方格網的橫坐標表示管理者對生產的關心度,把縱坐標表示管理者對人員的關心度。又把橫、縱坐標分成9個標度,作為衡量關心度的標準。評價管理人員的工作時,就按其兩方麵的行為,在圖上找出交叉點,這個交叉點便是他們的類型。於是就把領導行為分成五種基本類型。

1.(1,1)型方式,表示對職工和生產任務都極不關心,這種方式的領導者隻做一些維持自己職務的最低限度的工作,滿足隻要工作不出差錯就行。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貧乏型的管理”,在實際中很少見到這樣的領導者。

2.(1,9)型方式,表示對職工的需要極為關心,重視搞好與職工的關係,而忽視工作的效果。持這種方式的領導者認為隻要職工精神愉快,生產自然會好,不管生產好與不好,首先要重視職工的情緒。這種管理的結果可能很脆弱,一旦和諧的人際關係受到影響,生產成績會隨之而下降。這種方式常被稱為“鄉村俱樂部型的管理”。

3.(5,5)型方式,表示既對工作關心,也對人關心,二者兼顧,程度適中。這種方式的領導者既對工作的質量和數量有一定要求,又強調通過引導和激勵下屬去完成任務。但是這種領導往往缺乏進取精神,滿足於現狀,因而被稱為“中庸之道型管理”。

4.(9,1)型方式,表示隻重視任務的完成,而不重視人的因素。這種領導者是一種專權式的領導,強調有效地控製下屬完成各項工作,下屬隻能奉命行事,職工容易失去進取精神,不願創造性地工作,不能施展所有的才能。這種方式被稱為“獨裁的任務型管理”。

5.(9,9)型方式,表示對工作和對人都極為關心。這種方式的領導能使組織的目標與個人的需要最有效地結合起來,既高度重視組織的各項工作,又能通過溝通和激勵,使群體合作,下屬人員共同參與管理,使工作成為組織成員自覺的行動,從而獲得高的工作效率。這種方式被稱為“戰鬥集體型管理”。

布萊克和莫頓認為,(9,9)的管理者工作效果最好,是領導者努力的方向。因為這種方式使組織中的人精誠團結,共同完成目標。但是,這種領導行為是很難做到的。為此,他們提出要對管理者進行培訓,並提出了相應的培訓計劃,以推動他們向(9,9)型管理發展。

領導行為理論由性格特征到行為特征是一個進步,與目標任務結合,更具實用性,強調了人際關係與和諧的組織氣氛,有助於組織目標的實現,為建立規章製度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過分強調領導行為,缺乏對環境與領導行為相互關係的研究。另外,不同行為理論的適應性研究顯得不足,即某種理論到底適應哪些類型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