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1.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內涵;
2.了解不同學者對管理的不同定義;
3.了解管理的必要性和二重性及其特點;
4.理解管理成效與組織成效及其二者的關係;
5.了解管理活動與具有組織特點的業務活動的區別
6.掌握管理者的概念、特征及類型;
7.理解對管理者角色的認識與技能結構;
8.掌握有效管理者的特點及習慣;
9.理解管理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和學科體係;
10.理解管理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
故事中的管理知識
有一個男孩子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一條長褲,穿上一試,褲子長了一些。他請奶奶幫忙把褲子剪短一點,可奶奶說,眼下的家務事太多,讓他去找媽媽。而媽媽卻說,今天她已經同別人約好去玩橋牌。男孩子又去找姐姐,但是姐姐有約會,時間就要到了。這個男孩子非常失望,擔心明天穿不上這條褲子,帶著這種心情就入睡了。
奶奶忙完家務事,想起了孫子的褲子,就去把褲子剪短了一點。姐姐回來後又心疼弟弟,又把褲子剪短了一點。媽媽回來後同樣也把褲子剪短了一點,可以想象,第二天早上大家會發現什麼樣的結果。
第一節管理
管理的基礎是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為了獲得效率,一個企業需要有三個部分:雙手、大腦和靈魂。雙手進行工作,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大腦指導方向,收集信息,把信息規劃成有效的任務管理。靈魂是提供動力、信仰、願望和希望,使大腦和雙手保持運轉。如果缺少受到激勵的靈魂,一個公司就會失敗,而管理的任務之一就是使靈魂保持生命力。
——羅伯特·N·卡森
一、什麼是管理
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但對什麼是管理,目前沒有取得統一的認識。
(一)國外學者關於管理概念幾種說法
1.泰羅認為:“管理就是確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幹些什麼,然後設法使他們用最好、最節約的方法完成它。”
2.法約爾認為:“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
3.美國學者亨利·西斯克認為:“管理的定義可以這樣來表述:管理是通過計劃工作、組織工作、領導工作和控製工作的諸過程來協調所有的資源,以便達到既定的目標。”
4.美國學者小詹姆斯、H·唐納利認為:“管理就是由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5.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認為:“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製等活動的過程。是將那些互不相幹的資源組合成一個達到目標的總係統的過程。”
6.哈羅德·孔茨的定義:“管理就是設計並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裏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的過程。”
7.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範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
此外,還有一些管理學者對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瑪麗·派克·福萊特把管理描述為“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的藝術”。
斯蒂芬·P·羅賓斯和瑪麗·庫爾塔認為,“管理這一術語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並且通過其他人來切實有效完成活動的過程”。
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麗夏·M·範特認為,“管理被定義為切實有效支配和協調資源,並努力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並認為組織資源包括:人員、資本、土地、設備、顧客和信息等。
沃倫·R·普倫基特和雷蒙德·F·阿特納把管理者定義為“對資源的使用進行分配和監督的人員”。把管理定義為“一個或多個管理者單獨和集體通過行使相關職能(計劃、組織、人員配置、領導和控製)和利用各種資源(信息、原材料、貨幣和人員)來製定並達到目標的活動”。
(二)國內學者對管理的認識
我國的管理科學起步晚,發展慢,管理相對來說是外來的東西,20世紀80年代初有所發展,目前正處於把外來的管理理論、方法、技能、經驗與我國的實際結合的過程,基本上沒有形成自己的管理科學。
1.徐國華主編的《管理學》認為:“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控製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以期更好地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2.劉侃主編的《企業管理原理》認為:“管理是指在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運用一定的管理職能、原則和手段協調組織和個人高效率地實現既定目的的活動過程。”
3.葛素潔等主編的《現代企業管理學》認為:“管理就是指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等環節來有效地獲得和利用各種資源以期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
4.林誌揚在其編著的《管理學原理》中認為;“管理是一種在正式組織內由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協調其他人的活動的活動過程。”並強調管理存在於正式組織內,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管理工作是通過協調其他人的活動來進行的,管理人員必須同時考慮其他人和其他人的活動,即被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