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1 / 3)

管理學發展到今天,已不是西方世界的專利,或者說,從一開始就不是西方世界的專利,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可以說,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得知識在全球範圍內的生產、使用、傳播和更新的速度加快了節奏,特別是管理知識更是日新月異,豐富多彩。人們為此在滿懷喜悅的同時,卻又常常感到一種無名的困惑。今天人們對管理的崇拜和表現出的熱情以及為此付出的精力是過去任何時代部無法相比的,一方麵是飛速變化的管理現實,另一方麵層出不窮的管理理論和思想,夾在其中的是無數個茫然不知所措而又極其渴望管理知識的人們。

其實,管理世界的曆史和人類發展的曆史有著同樣的經曆,有了人類就有了管理。然而管理的曆史是一門內容廣泛的學科,它跨越了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部是如此。在已經過去的世紀裏,無數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或為了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富足,承擔著組織和運營工商企業的任務,他們開疆擴土,進行貿易,發明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今天的人們從史料中感受著古代人類輝煌的管理實踐,並為充滿無限智慧的管理能力所折服,中國的萬裏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如此宏大的工程,帶著曆史的年輪至今屹立在這塊地球上。但是,真正的管理學理論才是上個世紀初創立的,至今也就是近百年的曆史。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哪種活動都已成為相互聯係著的人們分工與協作的結果,無論組織的規模是大是小,活動簡單還是複雜,管理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事情。更準確地說,在今天,在所有的活動中,重視管理和無視管理,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管理活動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內容一,特別是人們試圖通過集體勞動來達到自身目標時,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早期的人類活動中,尤其是管理活動並沒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隻有當人們思考幹些什麼?怎樣去幹?怎樣幹才有效率時管理思想才會產生。而且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的形成是與當時的經濟、技術活動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管理思想與管理實踐是一對孿生兄弟,管理實踐的發展要求管理思想的指導,而且任何一種管理實踐活動部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部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為了達成目的性活動,就必須想方設法地設計活動、組織活動、配置資源、優化程序、取得效果,這就是人類管理思想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管理思想的產生,使人類更加聰明起來,經驗的積累到普遍的思想或原理的出現,不但促使管理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促使了管理思想的發展和範圍的擴展。當人類活動產生某種經驗或思想,並接受來自經驗或思想的指導和支配的時候,管理思想與管理實踐就在人類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機製,推動著人類活動向前發展。人類早期的管理實踐活動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當然,這種相互促進和發展的過程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更是由細碎零散到規範係統的發展過程。這也是為什麼人類的管理實踐活動時間很長,而科學的管理學理論才隻有百年曆史的原因吧!

從管理活動的曆史來看,管理活動曆來部是創新的,在不斷地創新過程中解決管理中的現實問題,這一特點從開始到現在甚至是將來部將是管理思想和理論發展的基礎,而這一基礎的核心是人類始終關心的效率問題,也就是效率問題始終是管理活動的中心問題。

在科學管理理論之前,有一些經濟學者部普遍認為,勞動分工能夠提高生產效率,而且致力於對勞動分工的分析研究,尋找勞動分工的好處,就連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大家亞當·斯密也不例外。同時還有管理學家沿著如何解決勞資矛盾不斷地創造性設計了多種利益分配方案,如亨利·湯的“利益分享計劃”、哈西爾的“獎金提成計劃”等,更為可喜的是在調和勞資矛盾的過程中出現了以法律的力量來整合社會,尤其是工業社會的內部衝突和混亂,產生了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這一有效機製的確立,使工業社會開始從混亂走向了有序。這些創造性工作使得人們深刻地認識到,效率更多地來自於利益機製的合理化和勞資雙方友好般的共同協作,沒有必要采取粗暴的手段維持企業利潤。效率運動走到盡頭的時候,科學管理的春天來臨了。而科學管理理論的創立與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科學管理理論,第一次提出了在管理中如何對侍人的問題,任何管理製度包括國家的法律體係的設計,必須建立在對人怎樣看侍的基礎上。經濟人假設隻看到了人的經濟需要,把人簡單地看成是追求經濟利益的經濟動物,而忽視了人的其他需要,以至於在理論的推行過程中引發了新的矛盾和混亂,但是科學管理理論標誌著科學而係統的管理學理論的真正誕生,對以後管理理論的發展的貢獻是不能抹殺的。不完善不成熟的理論與實踐的碰撞必然會產生新的理論。以“社會人”假設為基礎的行為科學——人際關係學說的出現,在克服科學管理理論的缺陷,更加重視人的經濟需要的同時,尤其重視人的社會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認為這些需要的滿足更能促進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從此又一次開創了管理學理論的新局麵,尤其是行為科學的引入使得管理學理論的研究更加豐富多彩,視野更加開闊,方法靈活多樣,成果更加富有創造性。隨之出現了以亞伯拉罕·馬斯洛等人為代表的激勵理論,以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等人為代表的人性假設理論,以卡特·勒溫等人為代表的群體行為理論,以倫西斯·利克特等人為代表的領導行為理論,等等。正是這一階段的發展,一方麵極大地豐富了管理學理論,另一方麵由於不同知識背景的學者從不同側麵、不同層次進行的研究,使得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以及方法上出現了混亂。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最早發現了這一可喜而又嚴重的問題,用他的話說就是,管理理論的發展已經出現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亂局”,“它表明管理理論還處在不成熟的青春期。我們看到,管理理論的一些早期萌芽,如弗雷德裏克·泰勒對車間一級管理所進行的有條理的分析和亨利·法約爾從一般管理觀點出發對經驗進行的深刻總結等,現在已經過於滋蔓,成了一片各種管理理論流派盤根錯節的叢林”。於是他就以此為己任,試圖理清這些混亂,其結果使管理學理論進入了現代管理理論階段,先後總結出了11個學派,使管理學理論以流派為線索,初步走上了框架化、係統化,進一步曆清管理學理論的發展思路和方向。而且在這一時期,管理學的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展,新的理論和思想也不斷出現。以列維特和科特勒為代表的營銷管理學派,以安索夫和錢德勒為代表的戰略管理學派,以帕斯卡爾和大內為代表的企業比較研究即企業文化學派,以戴明和朱蘭為代表的質量管理學派,部從不同的領域豐富和發展著管理學理論,並隨著約翰·鄧寧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和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的全球化理論,將管理學理論的研究和發展極大地向前推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