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管理學理論又一次麵臨著創新、整合和發展。學者們不遺餘力的努力,又出現了眾多新穎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管理思想和理論,主要有以吉姆·柯林斯的使命、核心價值觀、願景理論,彼得·聖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貝思·羅傑斯的創新理論,托馬斯·達文波特和勞倫斯·普魯薩克以及野中鬱次郎等的知識管理理論,邁克爾·漢默和詹姆斯·錢皮的流程再造理論,以及羅伯特·卡普蘭和戴維·諾頓的著名的平衡計分卡理論。這些管理理論親近了我們這個時代,創新性結合時代要求,開拓了我們的管理思路,指導著我們的管理實踐。於是,創新是管理的靈魂。
三
任何管理理論隻有和具體的管理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正如國際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的那樣: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因為,一定的管理理論是在特定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經濟背景下產生的,與管理的實際過程即具體的生產活動過程的結合,必然會產生正如馬克思所論述的那樣,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我國有悠久而燦爛的文化,其中管理文化更是充滿著無限的智慧,而且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流傳至今,成為人們生活生產的無形的至高無上的管理準則。但是,由於傳統文化固有的整體性和概括性以及係統性特點,在管理實踐層麵,更多的體現出了宏觀思考和智慧式管理,正如日本一位學者所說的那樣,在管理出現危機時,中國管理智慧是非常有用的,在平穩的環境中,西方管理理論則更能夠體現其實踐的魅力。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如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任務。由於曆史的原因,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注重宏觀的社會管理和控製而忽視微觀的企業經濟管理,使得古代豐富多樣的經濟管理思想沒有得到更有力的發展,許多充滿智慧的管理思想被封存在曆史的古紙堆裏,而且部分思想的外流促使了他國的管理思想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騰飛。建國以後,由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的束縛,企業長時間不具有自主經營的權利,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國家的宏觀管理代替企業的微觀管理,企業僅僅是一個完成生產任務的單位,束縛了企業管理的手腳,與企業緊密相聯的管理思想得不到發展。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發展目標的確立和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一方麵加快了西方先進管理思想的介紹和引進,另一方麵我國的企業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並具有自主經營權利的市場主體,這一重大變革為具有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建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此,我們有條件和基礎,也有能力和智慧承擔起這一曆史賦予的崇高使命,為實現這一崇高的曆史使命,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一是如何使古代充滿智慧的管理思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使之走向現代化,充分整理和挖掘古代豐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和經濟管理服務;二是在介紹和引進西方先進管理思想和理論的同時,努力使其與中國的市場經濟實踐結合起來,實現管理理論的本土化,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服務;三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人為本,把人類已有管理學理論和思想統一到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體係奠定科學的思想理論基礎;四是創造環境,提升管理實踐者的理論水平和知識素養,走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論發展的道路,認真總結企業家的管理經驗,使之上升為科學的係統的管理理論,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提供豐富的理論素材;五是從事管理學研究的學者們,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為己任,以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以及管理實踐為對象開展理論研究,深刻總結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管理實踐經驗,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做出理論上的貢獻;六是在管理學的教學中,樹立管理學理論的現代化和本土化理念,著眼於國際和全球化視野,以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業經曆和管理實踐經驗為重點,加大管理學的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力度,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造就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