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相對於主板市場風險在哪些方麵更為突出
1.上市公司經營風險
創業板上市公司相對於主板上市的成熟企業而言,雖然已經度過了初創階段,但此類公司仍然處於成長型創業期,贏利模式、市場開拓等都處於初級階段,經營容易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因此,在首發辦法的製定過程中,已經較為充分地考慮上市公司經營的風險,對企業存續期、贏利能力和成長性都作出相關規定,同時在延長保薦期,加強公司治理結構方麵作出要求。
2.創業企業的技術風險
創業板的推出,目的是希望支持包括高科技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然而高新技術、創新經營模式轉化為現實的利潤需要特定的過程和環節,特別是對於一些高科技企業而言,其技術風險往往為行業外人士難於識別和判斷。監管部門為強化優勝劣汰機製,加強了對創業板公司的退市約束,提出了退市風險提示和交易所製定退市規則的要求。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在投資前應該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狀況進行深入研究。
3.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的誠信風險
監管部門對於首發企業的審核屬於合規性審核,申報材料的質量由中介機構負責。保薦人、律師、會計師、資產評估等中介機構絕大多數能夠勤勉盡責,但也不能認為創業板可以完全杜絕中介機構的風險。當然,這個風險並非創業板所特有。
此外,依照創業板的進入標準,對於創業者而言,創立企業三年就可以掙得億萬身家,一旦判斷企業已經被市場高估,他就會產生強大的套現欲。禁售製度隻是起到一時的作用而已。創業者隻需把“泡沫”維持到成功套現之後,一切便顯得悄無聲息。
以中小板來看,中小板的企業高管為套現而辭職的大有人在,那麼,創業板淪為“套現板”的概率自然更高。
4.創業板公司股價的波動風險
一直以來在中國股市,優秀的公司與優秀的股價是兩碼事。以與創業板類似的中小企業板塊為例,一些公司上市當天可以立漲300%,隨後股價就一落千丈。對於創業板來說,創業板上市的公司的盤子更小且高度依賴技術——盤子小意味著股價容易被操縱,依賴技術意味著炒作不缺題材,二者一結合便會給投資者留出巨大的想象空間。
舉例來說,對於某個股來說,如果某“專家”跳出來說這家公司的技術足以改變人類曆史,股價立馬翻倍;如果又有兩位“專家”站出來持反對意見,股價立刻就會腰斬;主板企業炒概念多少需要點財務指標支撐,創業板卻有可能純粹依靠概念定價,最終很可能淪為“概念板”
5。盲目炒作風險
在創業板設立初期,由於上市公司的數量少,規模小。便於機構炒作,加之投資者一貫的“炒新”行為,短暫的過度“繁榮”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投資者帶有很強的投機心理,試圖以小博大的話,必將會承受巨大的風險和心理壓力。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由於資金水平有限,還是應該提前打好預防針,防止泡沫破裂帶來的巨大損失。
6.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退市風險。
企業的快速成長本身就難以持續,而對於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來說,市場的波動、技術的更新、團隊的離散,再加之創業板的“直接退市”規定,足使創業板上的企業活得小心翼翼。“直接退市”規定指出,即便企業沒有出現虧損,隻要出現以下情形之一且限期內不能改善的則將啟動退市程序:(1)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2)淨資產為負;(3)股票連續120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量低於100萬股。也就是說,創業板不會出現ST、*ST等警示過渡階段,在主板市場上,無數公司連續虧損卻通過買殼、借殼最終重組的取巧故事,將不會發生。創業板極有可能成為“退市板”。
說實話,大陸創業板的市場化發行、做市商製度、監管水平與香港相比仍有差距。我們仍未充分吸取香港創業板敗走麥城的教訓,就赤膊上陣,是否稍顯急躁?即使創業板通過替高新企業融資給中國經濟作出了貢獻,投資者們也必須量力而行,以免成為曆史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