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間3400戶農民建樓房34萬平方米。閑置房320座3.2萬平方米。
有鄉村公路60公裏。鄉道水泥路6公裏。
有初中1所,小學1所,九義校1所,村小13所,在校生3054人。衛生院1所,病床30張,村衛生站16個。
大墊鄉
位於縣境西,北與樂至縣雙河場鄉接壤,1992年與朝陽鄉合並,1995年再設鄉。因大墊堤得知。轄大墊、朝陽洞、長慶、洋禾、永安、黃金、蓮洞、平橋、新房9個村。工農業總產值6609萬元,財政收人4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820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6220萬元、29萬元、2630.8元。
境內朝陽洞美景久負盛名,因洞口朝太陽而得名。麵積8.67公頃。安嶽縣令李奇英在此題寫“朝陽仙境”。
地處淺丘,王珣廟坡海拔551.2米,是全縣最高點。蒙溪河上遊及支流橫貫鄉境,係朝陽水庫灌區。森林覆蓋率27.63%。主產水稻、紅苕、小麥、玉米。經濟作物花生、辣椒、蠶桑,飼養生豬和小家畜禽。
李家平橋青脆李栽植始於清道光年間,有李樹53.33公頃。年產李子600噸左右。外銷重慶、雲南、貴州、湖北。2001—2002年從外地引進優良品種脆紅李,栽植53.33公頃,2005年產果200噸。
鄉村、民營企業以農副產品加工、釀酒為主。
20年間農民新建樓房629座,麵積7.19萬平方米。閑置房200座2.14萬平方米。
安(嶽)馴(龍)路穿鄉而過,連接樂至縣雙河場鄉的跨境公路,村社公路網絡基本形成。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所,村小8所,在校生923人。鄉衛生院1所,病床6張,村衛生站8個。
朝陽鄉
位於縣境南,1992年大堰鄉並人,1995年分出。轄毛店、八角、雙岔、桂花、古井、紅門、湧泉、紅渠、龍廟、虹橋10個村。
工農業總產值8400萬元,財政收人5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932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800萬元、47.7萬元、2734元。
有小二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座。森林覆蓋率39.8%。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等,糧食總產1986年4170噸,2005年4787噸,增長14.8%。油菜、花生種植麵積比1986年擴大44%。以養豬為龍頭的羊、兔、雞、鴨、鵝規模養殖業正逐步形成。鄉鎮企業以竹編、木材和農產品加工為主。20年間244戶農民建樓房2.92萬平方米。閑置房332座,3.9萬平方米。
村社公路35公裏,朝嶽、朝大路7.3公裏已鋪成二灰路麵。
1993年完成政府搬遷。街道改擴建和硬化。
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所,村小6所,在校生858人。鄉衛生院1所,病床11張,村衛生站10個。
自治鄉
位於縣境西北,北與樂至縣光明鄉接壤。1992年7月並人馴龍鎮,2001年再設鄉。轄菩提、下壩、黃河、萬新、河坎、金雞、九溝、鐵福8個村。工農業總產值5251萬元、財政收人12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901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4784.96萬元、107.55萬元、2605萬元。
境內有省文物保護單位,鐵佛寺東漢崖墓群。
蒙溪河流經3個村,有小型水庫2座。朝陽水庫左幹渠、右幹渠、紅二渠貫穿本鄉8個村。森林覆蓋率29.12%。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油菜、沙頭芋,糧食總產1986年6982噸,2005年2.2萬噸,增長215.9%。
鄉鎮企業以養殖、竹編為主。飼喂1000隻鴨的農戶20家。20年間347戶農民修樓房6.94萬平方米,閑置房48座,7320平方米。外出人員2560人,務工收人932萬元。
村社道路144.5公裏,6.12公裏鄉道水泥路。2002—2005年完成新街建設,新舊街道打成水泥路麵。2003年鄉政府新樓落成。
有九義校1所,村小7所,在校生1253人。2004年利用國債項目新建鄉衛生院1所,設病床3張,村衛生站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