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業經濟為主,有小二型水庫1座。森林覆蓋率達34.2%。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經濟作物有檸檬、水果、油菜、花生、大豆。1996年定為檸檬基地鄉。以養鍺為龍頭的羊、兔、雞、鴨規模養殖業正逐步形成。

20年間1032戶農民建房18.67萬平方米。閑置房218座,2.94萬平方米。

縣道龍鴛路穿境而過,村社公路170公裏,場鎮街道為水泥路麵。

有中小學各1所,在校生1181人。鄉衛生院1所,病床6張,村衛生站12個。

嶽新鄉

位於縣境東,1992年並人龍台鎮,1995年再建鄉。轄貓山、對坎、桃壩、南衝、龍灘、岩灣、沙水、禪林、團堡、高石、新田11個村。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財政收人1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198元。

有小二型水庫1座。森林覆蓋率38.5%。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油菜、花生、辣椒、檸檬。糧食總產1986年7269噸,2005年1.02萬噸。養殖業以養豬為主。

20年間451戶農民建房4.74萬平方米。閑置房856座,6.27萬平方米。

本鄉交通方便,國道319線過境7公裏。鄉村公路11條,30公裏。2004年至團結的斷頭公路1.824公裏鋪成水泥路麵。2.4公裏街道為水泥路。

有中學1所,小學6所,在校生1303人。衛生院1所,病床5張,村衛生站10個。

偏岩鄉

位於縣境東南,1992年並人龍台鎮,1995年再建鄉。轄千花、新寨、玉坡、筒車、鳳龍、大水、鶴林、轎頂、金洗、雙渡、洗馬11個村。森林覆蓋率42%。工農業總產值48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254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4253萬元、2918元。財政收人174.77萬元。

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油菜、檸檬等。糧食總產量1986年7360噸,2005年2.3萬噸。畜牧業以養豬為主,順源養豬場年出欄300頭。

20年間2000戶農民建房20萬平方米。閑置房846座,6.72萬平方米。

有金剛洞、岩觀音、玉佛寺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群眾投資250萬元將龍台到偏岩的6.5公裏鄉道改成水泥路麵。有村社泥石路120公裏。

有九義校1所,村小4所,在校學生1120人。鄉衛生院1所,病床4張,村衛生站7個。

林鳳鎮

位於縣境東,市級重點鎮。其林村1組,長林村4組的兩山相對而立,其形有如麒麟、鳳凰對視之狀,故原名為“麟鳳”,後簡稱為“林鳳”。1992年瓊江鄉並人。2000年鎮政府由其林街57號西遷至127號。轄其林、獨林、石滾、新壩、長林、大坡、天池、鬆林、橫山、橋堰、山灣、玉帶、學田、大月、華陽、青山、南泥、育才、七龍19個村。工農業總產值3.1億元,財政收人2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285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9098萬元、64萬元、2920元。

瓊江河支流分別從石羊、高升兩地人境流經本鎮11個村。有小二型水庫1座,排灌渠2萬多米。森林覆蓋率39%。主產水稻、玉米、紅苕、小麥、油菜、蔬菜、檸檬。糧食產量1986年1.31萬噸,2005年1.88萬噸。

以養豬為主的羊、兔、雞、鴨、鵝養殖業發展較快,溫章乾養豬場年出欄800頭。

林鳳鎮鄉鎮企業發展較早,80年代林鳳“工業一條街”遠近聞名,列為內江市重點工業鎮。1986年起,年工業稅收超過農業稅收,居全縣之首。2005年有工業企業25家。其中年產值1500萬元以上企業2家。

20年間6400戶農民建房76.8萬平方米。閑置房1020座,13.3萬平方米。

二級旅遊大道,安大公路橫穿7個村,有鎮村公路81公裏,1991一2000年群眾集資(捐資)200萬元,在瓊江河上修建公路橋7座,結束了一河貫全鎮,過河靠擺渡的曆史。

1985年街道不足200米,2005年增加到1200米。場鎮由0.4平方公裏擴到1.3平方公裏。街道為水泥路麵。有各類商鋪425家。

有初級中學一所,中心小學2所,村小5所,在校生2815人。衛生院1所,病床20張。村衛生站18個。

東勝鄉

位於縣境東,1992年並人毛家鎮,1995年再建鄉。轄東山、鐵峰、大埡、豔柳、北鬥、石渠、妙樂、合心、金竹、清涼、聯合11個村。工農業總產值6220萬元,財政收人15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3130元。有4條小溪發源於本鄉流出,有小二型水庫3座。森林覆蓋率38%。主產水稻、紅苕、玉米、小麥。經濟作物種植油菜、優質水果佛樂橙和檸檬。

20年間864戶農民建房10.71萬平方米,閑置房62座,8085平方米。

因獨特的土質和科學管理,優質水果佛樂橙果大色鮮、酸甜適度,暢銷川渝。1996年冬至1998年春,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對4個村的14個坡、2條溝的坡薄地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栽植佛樂橙或檸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