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男,1950年3月出生於周禮鎮。少將軍銜。1968年參加工作,畢業於四四川大學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西南師範大學政治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國防大學聯合戰役指揮專業。曆任解放軍排長、代指導員、幹事、秘書、副處長、處長、副主任、主任和成都軍區後勤部機關直屬黨委副書記、政治部機關直屬黨委副書記、重慶警備區紀委副書記、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省文聯副主席、《西南軍事文學》主編、省國防教育委員會秘書長、省招生委員會副主任。
他倡導、組織開展“軍民共建文明川藏線”等活動,受到中央和軍委表彰,並介紹、交流經驗。成功策劃、組織、創作、拍攝《突出重圍》、《大渡橋橫鐵索寒》等電視劇。撰寫的論文,創作的文學作品在《解放軍報》等軍地報紙雜誌發表。部分文稿曾在全國、全軍及成都軍區有關學術會上交流,並多次獲獎,有的收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庫》等文集。書法作品在全國、全軍獲一、二等獎和國際性比賽銀、銅獎。主編出版《硬筆書法技巧及藝術欣賞》和《名人格言鋼筆書法欣賞》。個人簡介輯人《世界人物辭海》(中華卷)等。
劉真學
劉真學,男,1951年4月出生於通賢團結鄉。1968年參軍,曆任戰士、文書、排長、營部書記、政治指導員、代理連長、副科長、科長、處長、副部長、部長、西藏軍區少將副司令員等職。是中國房地產及住宅會理事、四川省土地學會理事、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客座教授。
曾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曾榮立三等功;被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評為全軍房地產清查整頓先進個人、全軍戰略工程建設先進個人;被成都軍區評為機關“三講”先進個人,優秀二級部長。先後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有8篇獲國家級優秀論文一等獎。參與著書8部,是《中國軍事著作大辭典》編委,《軍隊基建營房工作小辭典》主編,《“三高”地區營房保障研究》、《某軍區基建營房工作人物譜》和《營房建設與探索》等書編委會副主任。他組織和領導所在單位完成各類科研項目12個,其中榮獲軍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其他等級獎10個。9年連續獲得某軍區後勤部學術研究個人一等獎。先後隨軍隊、國家考察團赴中國香港、泰國、新加坡、法國、德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美國、加拿大、南非考察、學習。
田長華
田長華,1915年11月,出生於馴龍鎮農家。1935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5月加人中國共產黨。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三次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3月起,任紅四方麵軍第四軍軍部特務連、中央警衛營戰士。1937年10月,先後擔任葉挺、陳毅的貼身警衛。田長華和新四軍軍部文化教員鄭鐵鷹結婚,陳毅作證婚人。1939年1月起,田長華任新四軍教導總隊二大隊隊長、軍部特務團作戰參謀、軍部特務團三營營長。1945年7月後,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警衛四旅八團、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二十六師七十七團副團長、團長。1947年7月後,曾任華東軍政大學一團團長、政治委員、二總隊教務處處長、南京總高級步校戰術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建國以後,曆任南京高級步兵學校戰術教授會副主任、洛陽步兵學校副校長、濟南軍區步兵學校常務副校長、濟南軍區工程兵部隊副主任、山東省軍區顧問。
在長征、反圍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他帶領部隊參加了陳毅、粟裕指揮的“蘇北反掃蕩”、“黃橋”、“萊蕪”、“孟良崮”等許多著名戰役,英勇殺敵,戰功卓著。解放後,擔任軍事院校領導工作,為我軍培養軍事人才嘔心瀝血。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1年離職休養。
田華穀
田華穀,男,1952年6月出生於永清鄉。1969年參加解放軍,曆任班長、排長、幹事、武漢軍區首長副營職秘書、正營職秘書,成都軍區後勤部司令部戰勤處副處長,軍區聯(後)勤部後勤工作研究室副團職研究員、正團職研究員、副師職主任和全軍軍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成都軍區學術研究指導委員會委員,軍區技術幹部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委、住房製度改革領導小組成員、環保綠化委員會委員、辦公室主任。大校軍銜。
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立三等功。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多次榮獲總參謀部、總後勤部、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後勤學院、軍事經濟學院和成都軍區頒發的優秀學術研究成果獎。參與撰寫被國家計委列為“九五”國家國民經濟動員軟科學研究課題的專著《國防需求論》,獲國家社會科學研究二等獎。專著《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後勤建設思想研究》,被國家中華社會科學基金會列為資助課題,分獲全軍和軍隊後勤“九五”科研成果一等獎。
譚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