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誌順
江誌順,男,1945年1月出生於安嶽縣嶽陽鎮。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軍報高級記者。1963年參軍,次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71年初調任《解放軍報》社攝影記者。後畢業於人民大學一分校攝影專修班。是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常務理事、組委會副主任,少將軍銜。
有140餘幅作品在國內外獲獎。《三代人》、《山村的節日》、《奶奶,您猜猜》分別獲亞太地區第七屆、第八屆、第十屆攝影比賽二等獎、卡賓達獎、奧吐莫卡獎。《中華健兒勇闖虎跳峽》獲全國最佳新聞照片獎,第八屆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生死線上》獲第十四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銀牌獎。1986年,他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推出出版5位攝影家《攝苑擷英》畫冊,榮獲全國首屆“十佳攝影記者”稱號。1990年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1991年獲首屆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優秀成果最高獎一一“長江新聞獎”。1992年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基金會的邀請,出國訪問。他被收人《中國名人大典》、《世界優秀人才大典》。
周光榮
周光榮,男,1946年8月出生於毛家鄉。少將軍銜。1965年人伍,先後在解放軍政治學院、西安政治學院、國防大學、北京大學研究生班、中央黨校學習。曆任班長,團政治處書記、指導員、主任,師組織科幹事、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四川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等職。
參加過對越自衛還擊戰、拉薩戒嚴等重大軍事行動,曾榮立三等功。多次帶領部隊參加軍事大比武、演習、搶險救災和支持地方重大工程建設,受到軍委、地方表彰。他實施了四川省《縣、市、(區)人民武裝部建設三年(2000—2002年)規劃》等多項建設。提出並組織開展“雙學”、“雙爭”、“雙評”活動,加強黨管武裝和雙擁共建工作。總結出部隊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的重點和要點。組織製訂了《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教育、製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實施綱要〉的實施細則》,《領導幹部述職述廉實施辦法》。倡導實施“百萬民兵建功長征路”等多項活動,收到軍事、經濟、社會效益。得到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聯合表彰。撰寫的理論研討、學術論文、調研報告等數百篇文章,在《中國軍事科學》、《解放軍報》、《國防大學學報》、《中國國防報》等報紙雜誌發表,其中多篇文章在軍內外獲獎。
石永恩
石永恩,男,省青年雕刻家協會會員,1947年7月出生於東勝鄉。早年跟石金山學習石刻技藝,隨師傅一起建石拱橋、石牌坊和石墓等,在建築物上雕刻人物花卉、走獸蟲魚。
作品觀音頭像和紫袍玉紫竹觀音,雕刻技法細膩工整,惟妙惟肖。石刻係列工藝品石獅、佛像,曾參加省旅遊局、輕工業廳、商業廳、紡織工業廳聯合舉辦的旅遊商品評選獲金獎。他創建的安嶽石刻藝術總公司被確定為省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在國家旅遊局舉辦的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上,他送展兩尊玉雕紫竹觀音榮獲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有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稱號。他的石刻技藝和成就,受到專家和宗教界知名人士高度評價,他被省文聯、省民協評為“四川省民間工藝百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文化產業委員會、中國創造民間文化品牌評選活動組委會授予他中國民間文化品牌石刻藝術家稱號。中央、省、市新聞媒體曾多年追蹤報道。
在貴陽、大慶油田、成都文殊院、宜賓、達川、綿竹、西昌、雙流、青城山、資中、樂至等多處大中型石刻雕塑中,倉彳作作品總價值達800萬元人民幣。他與其徒弟雕刻的100對漢白玉石獅,曾出口澳大利亞。
唐誌先
唐誌先,男,1947年出生於永順鄉。曾任安嶽農業局副局長,被評聘為農業技術研究員,資陽市第一屆政協常委,內江市第二屆人大代表,四川省耕作學會會員,安嶽縣農學會副理事長。
他推廣雜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術獲農業部豐收計劃一等獎,選育及推廣“安嶽油綠豆”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受省外事辦委派到蘇聯參加蔬菜、油菜考察,受中國經貿部援外司委派到非洲貝寧共和國參加農業援外。在農業專家組中主管農業技術推廣,實施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獲貝寧共和國農業部獎勵。主編的《農業高新技術培訓教材》和《農業基礎知識》作為縣農廣校、縣委黨校教材。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