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友鵬,筆名覃月,男,1952年10月生於團結鄉。1970年參加解放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大校軍銜。曆任部隊電影放映員、隊長、幹事,政治部幹部部秘書,司令部56269部隊政治處主任,司令部直屬工作部宣傳處幹事,通信士官學校政委,總政治幹部部正團職幹事,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戲劇係政委,是中國人才學研究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人才研究會常務理事。

他搜集中外培養選拔人才與用人之道等資料1000多萬字,撰寫的學術論文35篇,先後在《中國人才》、《四川人才研究》等刊物發表。有4篇獲省和成都軍區優秀論文獎和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3篇在全國人才學術會上交流。《要重視軍地兩用人才的培養》等論文中提出的方法,在全國全軍推廣。《鄧小平軍事人才思想的主要特色》,人編解放軍出版社《鄧小平新時期建軍思想研究叢書》。14篇軍事人才論文參加軍區軍事學術展覽。撰寫專著《軍隊幹部管理學》係列100多萬字,發表小說、散文、詩歌、話劇等作品30多萬字。出版紀實文學和報告文學作品4部60餘萬字。創作《平型關大捷》、《特警飛龍》等電視劇劇本。擔任《監獄風雲》等幾部電視連續劇總策劃和文學顧問獲得成功。個人事跡被載人《世界優秀人才大典》、《世界文化名人辭典》、《世界名人錄》。

文先榮

文先榮,男,1953年1月生於城北鄉,大學本科學曆,曾任中學語文教師8年。1981年調縣文化局創作室,先後任創作室主任、文化局副局長。1990年調省文化廳劇目室工作。為國家一級編劇。供職四川音像出版社10年,任《銀幕內外》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是中國劇協、影視協會會員。曾出版多部有影響的影視作品。

創作的多部川劇由劇團演出或發表。《乞丐與寡婦》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調演獲好評。與人合作改編的川劇電視劇《玉碎珠沉》、《紅粉飄零》分獲全國戲曲電視劇奮進獎、特別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中國演出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文化廳藝委會主任嚴肅作序的《曲吟長河》,錄人文先榮劇作7部。序稱文先榮是振興川劇的“有功之臣”,他的“文化產業思維”,“在劇作家中獨樹一幟,文化界中旁人難以企及”。

90年代中期,他接手幾近停刊的《銀幕內外》雜誌,即按市場化規律進行改革。將小32開黑白印刷月刊逐漸改為大16開全彩印刷旬刊。雜誌起死回生,扭虧為盈。省文化主管部門充分肯定雜誌改革成功,並推廣其改革經驗。

譚萬貴

譚萬貴,男,1954年11月生於孔雀鄉。重慶郵電學院電信專業本科,畢業時選調人伍,在空軍部隊就職。曆任股長、廠長、研究室主任、技術研究處處長、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空軍87066部隊高級工程師、正師職大校。

他創辦軍內第一家晶體管廠,圓滿完成了國家四機部下達的研製“東五”、“331”、“巨浪”新型裝備配套科研生產任務。負責研製急需的高速開關管獲得成功。帶領科技人員對國產小型計算機係統進行卓有成效的技術改造,配合和保護了軍事科研用機。1983年後,主持領導科研人員開展微機在軍事通信領域的技術研究、改造、應用、推廣,完成科研項目14項,他獲軍內科技進步三等獎。90年代,帶領科技人員對部隊各類通信終端設備進行維修、改造和微機應用開發,獲總參三部裝備維修三等獎。他為部隊開辦7期專業培訓班並授課,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30人(次)。撰寫多篇專題論文在全國專業會上交流,並在軍內刊物發表。他所在的單位立集體三等功,個人立三等功2次,受嘉獎7次,被錄人《中國專家大辭典》。

王嶽川

王嶽川,男,1955年9月出生於嶽陽鎮。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大學中文係博士研究生畢業後並留校任教。1991年晉升副教授,後破格晉升教授。曾任日本金澤大學客座教授、韓國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化15院校客座教授、複旦大學等10所大學客座教授、中南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是北京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專家、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評審專家。長期擔任中央電視台《中華文明之光》文化欄目中《王羲之》、《唐代書法》、《宋元繪畫》、《印文化與文人印》的專家級撰稿人和主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