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嶽擔任領導職務期間,大力推動改革開放。先後去成都、重慶、北京等地舉辦安嶽籍在外人士聯係會,爭取對家鄉建設的幫助、支持,聽取意見、建議。1992年,邀請省直有關部門領導、專家,研究安嶽經濟發展戰略。專家們針對安嶽實際,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優勢產業,開發勞務資源等建議,理清安嶽經濟發展思路。他組織專業人才,研究安嶽發展具體規劃,論證、包裝一大批工業項目和農業發展項目。使安嶽農業基礎明顯加強,絲綢、輕紡工業快速發展。他籌措資金修建常明橋、改造普州橋,為縣城開發打下基礎。
羅誌光多次擔任市、縣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多次被評為省、市、縣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榮獲內江市第三產業普查國家級先進個人。
劉宜勤
劉宜勤(1939—2007),男,永清鄉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的廣播電視技術專家。1964年四四川大學學物理係畢業分至北京電視台(今中央電視台)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曆任副科長、科長、轉播傳送部副主任、播送部主任、技術製作中心主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廣電總局科技委常委、中國電視電影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全國廣播電視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先後負責彩色電視製式試播台籌建,中央電視台八頻道天饋線安裝、調試,電視節目傳送中心籌建,國內微波電路和國內外衛星電視節目交換,首都機場新聞中心籌建等工作。參與漢城亞運會、奧運會CCTV—TVB電視節目製作和傳送機房技術方案的製定和運行。主持戈爾巴喬夫訪華的衛星傳送持續術總體方案的製定和實施,北京亞運會IBC技術方案製定、安裝及運行。主要負責世界婦女大會、香港回歸等大型活動電視轉播和傳送技術方案的製定。他利用數字壓縮技術,實現用一個衛星轉發器傳送中央電視台五套電視節目的技術開發,建成我國第一個能容納44套電視節目的廣播電視衛星直播實驗平台。第一次利用高清晰度電視轉播國慶五十周年慶典和焰火晚會活動節目。多次出國完成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的電視報道衛星傳送任務。主編出版《北京亞運會廣播技術手冊》、《電視製作論文集》、《電視技術文集》等專著。
(第二章)人物簡介
唐朝華
唐朝華,男,1918年7月生於龍台鎮。作為抗日老兵,手印被四川建川博物館收藏。因為家貧,唐朝華讀完小學四年級後,就在安嶽縣城學習印刷手藝。1937年抗戰爆發,為響應安嶽縣後援會號召,於是年冬天由壯丁隊補充到國民革命軍18軍67師398團3營8連,短暫集訓後即隨部隊奔赴抗日戰場。不久即任中士班長。為抗戰,轉戰大江南北,先後參加過多次抗日大會戰。有1942年5月的浙贛會戰,1943年5月的鄂西會戰,1943年11月的常德會戰。唐朝華英勇殺敵,身體留下多處槍傷,榮獲國民政府頒發的“抗日優待證”。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到家鄉。1947年在石羊場開設書店,1956年公私合營進人石羊供銷社作營業員,1979年退休養老。
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四川建川博物館在抗日戰爭博物館辟抗日老兵手印廣場,以“要把曾握住民族命運的手永留人間,要把中華民族不屈的偉大精神永傳後世”為主題,收藏全國幸存於世的抗日老兵3000多人的手印。應建川博物館的請求,唐朝華作為抗戰老兵,將其左手印存列在建川博物館。
曰無二
曾憲蘭,女,1922年出生於安嶽。1937年秋,在地下黨員父親的支持下,與3位進步同學結伴秘密徒步奔赴延安,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從抗大參訓隊畢業,分配到中央軍委三部從事機密情報工作,化名曾史強。
全國解放後,仍留三部工作(後更名總參三部)。60年代初,轉業到地方,恢複原名。先後任北京飯店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北京市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曾憲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隱姓埋名幾十年,默默無聞為黨勤奮工作,在工作中堅持原則,遵守紀律,保守黨的機密。
劉維勤
劉維勤,曾用名劉為清,女,1924年3月生於今嶽陽鎮。1942年6月,在遂寧參加“反貪汙、反軍管”學生運動,遭軍警鎮壓,被學校開除。輾轉在重慶一所女子師範和安嶽兩所小學任教,易名劉為清。1945年考上中央大學,1946年10月進人南京中央大學師範學院教育係學習。1947年,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秘密加人地下黨外圍組織一一新民主主義青年社。194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49年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獲組織營救出獄,轉移至安徽省滁縣解放區,在縣中學任教。1949年4月,南京解放,劉維勤返校參加中央大學接管工作。8月,選派去中央團校學習。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開國大典,受到毛澤東和朱德親切接見。1950年5月後,她先後在青年團南京市委、郊委、區委工作,並任區團工委組織部部長。1953年,在南京玄武湖再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1954—1956年任哈爾濱101廠黨委辦公室、武漢鋼鐵公司(簡稱武鋼)辦公室秘書。1958年,被下放到黃陂金星公社勞動。1959年調任武漢鋼鐵學院黨委宣傳部馬列主義教研室副科長、黨支部書記,武鋼黨校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