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39年創諧劇,1941年創方言詩朗誦。1953年赴朝鮮慰問誌願軍,回國即調人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後調省曲藝團從事諧劇、方言詩編、導、演。一生創作諧劇100餘個,方言詩朗誦近200首,詩歌、唱詞等170餘篇。出版發行有諧劇專集《打百分》、《王永梭諧劇選》,諧劇錄音盒帶《賣膏藥》,方言詩朗誦錄音盒帶《阿Q正傳》等。他多次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成都、貴陽等地舉辦諧劇專場演出,多次獲創作、表演獎。在成都、重慶、溫江舉辦4期“王永梭諧劇訓練班”,培養專業、業餘表演人才100多人。王永梭自編、自導、自演的諧劇和方言詩朗誦兩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豐富了中國戲劇、曲藝藝術寶庫,為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其生平事跡被錄人《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文藝家專輯》、《中國戲劇家名錄》、《世界華人戲劇界名人錄》、《中國四川曲藝家名錄》等典籍。

黎強

黎強(1916—1999),原名李唯平、李碧光,男,東興鄉(今白塔寺鄉)人。1935年考人成都師範,受車耀先等革命誌士影響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赴延安抗大學習,在陝北公學高級研究班結業後,黨組織派遣他回川工作,公開身份是安嶽龍泉小學教務主任。1940年2月,赴成都進國民黨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受訓。9月,被分在潘文華部團政訓室任中尉幹事。10月,秘密加人共產黨。1943年潛人國民黨中統特務機關,後官至少將師長。在敵特機關,他營救並保護了大批地下黨員、進步人士、黨組織,向黨組織提供大量重要情報,鏟除黨內奸細。中共南方局領導讓他以“我黨有無黎強同誌”為尋找黨組織聯絡暗號。

1948年,蔣介石從四川調兵,黎強被調任補訓總隊政工室主任。1949年初,補訓總隊改編為第45軍312師,黎強被任命為副師長兼師政工處處長。同年4月,率全師大多數官兵撤出南京。3天後,在浙江宜興將所轄部隊交解放軍第三野八兵團88師改編。他在延安抗大的同學錢申夫(解放軍團長),用暗號與黨中央取得聯係。中央複電要黎強去北京,經中組部介紹,黎強赴華中局社會部工作。

新中國建立後,黎強曆任西南局公安廳辦公室主任、中國人民公安學院黨史研究室主任、青海省人委副秘書長、陝西省委副書記、中央政法幹部學校副校長、四四川大學學名譽教授等職務。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四人幫”殘酷迫害,得周恩來、董必武保護,得以渡過難關。

1999年3月2日,病逝於北京,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王永賢

王永賢(1917—1993),女,龍台場人。1938年9月,在成都經地下黨員介紹加人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成都、重慶參加學生運動,宣傳抗日救亡,慰問抗日將士,作《民聲報》記者,參加編輯進步刊物。1940年,在重慶掩護川北工委書記,使黨組織秘密會議正常召開。在地下黨省委書記車耀先領導下,與車耀先女兒車崇榮一起組織學生運動。1947年,在上海盡力保護遭國民黨追捕的革命者,送給路費、衣物,助其奔赴延安。為進步學生提供臨時住處,躲避國民黨迫害。

上海解放後,在華東紡織管理局、上海紡織管理局統計室工作。1961年,調上海化纖十一廠作計劃統計工作。1987年離休後,義務擔任同江居委會老齡委員會主任。

楊貫之

楊貫之(1921—1966),男,中江縣盛池鄉人。1938年春,成都協進中學高中肄業。4月,加人中國共產黨,7月轉正。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曾任地下黨小組長職務。先後在中江盛池小學、通濟元興小學、蒼山中學任教。作過蓬溪河邊場鹽管署管理員,參加征糧、土改工作。曆任蒼山區土改工作隊隊長、區委宣傳委員、蒼山中學校務管理委員會主任、中江中學校長、遂寧專區小學教師訓練班教務主任。1952年3月,調任安嶽縣師範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後被選為縣直屬黨委委員、縣黨代表、人民代表、政協委員。

他愛惜人才,重視言傳身教,治校有方,為安嶽、樂至、潼南等縣培養了大批師資。“文化大革命”初,不堪忍受迫害,於1966年7月24日,在縣城解放橋下投河自盡。1980年6月2日,中共內江地委為其平反昭雪,落實政策。

戴恒貴

戴恒貴(1922—2005),男,安嶽人。1948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地質係。曆任地質礦產部所屬川、滇、黔三省地質勘探大隊總工程師,雲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所長,山東省梁寶寺礦區地質勘探工作質量監督員等職。是雲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在地質勘探工作中,不畏艱難險阻。參與中科院領導的“西南國土資源綜合考察和發展戰略研究”,對川、滇、黔三省煤田地質和川滇兩省前震旦紀地層、礦產有深人研究,其研究成果均屬國家大型重點科研項目。論文和專著,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學術價值,豐富了我國地質科學內容,對發展國民經濟有著特殊貢獻。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和地質礦產部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