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月,雷曉暉回四川組建潼南縣雙江鎮黨支部,並組織策劃四川軍閥廣漢兵變。“五卅”慘案後,雷曉暉參與營救工人領袖劉華未果。此後,輾轉於重慶、廣漢、廣安等地,在白色恐怖中與反動勢力作不屈不撓鬥爭。1932年身份暴露,麵對敵人追捕,四處轉移,以教書作掩護,從事革命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她組織領導師生進行“抗日救國”宣傳,組織募捐等。1946年,她在廣安重建黨組織。後擔任學生運動、婦女運動領導工作至解放。

1949年12月,雷曉暉調任廣安縣城關區第一完小校長,後在廣安師範、廣安中學任教,曾任廣安兩屆人民代表,南充市政協常委。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調至南充市火花第一完小任教。1964年“四清”運動將其“清洗回家”。粉碎“四人幫”後,經聶榮臻、陽翰笙及其各有關方麵證實,落實了政策,享受地專級離休幹部政治待遇。

姚鑒民

姚鑒民(1908—1999),名家鑒,號澹園,晚號旭照堂老人,高升鄉姚家壩人。1932年,畢業於國立四四川大學學藝術係,先後任教於峨嵋中學、樂至中學、安嶽簡易師範、安嶽女子中學、安嶽壽華中學、安嶽中學,講授美術、音樂、製圖、刺繡、木工等課程。1960年調安嶽文工團,從事舞美、道具和服裝製作。

姚鑒民以國畫名世,工仕女、花鳥畫,有“姚美人”、“姚牡丹”之稱。亦擅畫虎,酷似張善子。書法學鄭板橋,蒼勁有奇氣。晚年嗜詩詞,印有《姚鑒民詩詞選》行世。此外精工藝、裝裱。

鄭幫新

鄭幫新(1911—1934年),字繼賢,高升鄉人。1928年,經鄧雍介紹加人中國共產黨。在高升鄉發展黨、團員,協助鄧雍建立高升黨支部。鄧雍離開高升後,鄭接任黨支部書記。到群眾中宣傳反軍閥、反封建,鼓勵抗捐、抗糧、鬧革命。1933年,率4名黨員到縣城張貼“打倒軍閥,擁護紅軍”等標語。不久,遂安縣委領導農民暴動,鄭等積極籌劃組織,發展遊擊隊員,爭取團練,籌備武器彈藥,做軍閥部隊中任職親友策反工作。因叛徒告密,暴動流產,鄧雍、何子瞻等地下黨員英勇就義。鄭幫新冒著生命危險,聯絡未暴露黨團員保存組織,隱蔽鬥爭,為犧牲的同誌報仇。1934年5月,鄭幫新在龍台金銀埡清明寺召開黨員緊急行動會議。當地一賭棍向龍台團練告密,團練包圍清明寺。鄭幫新組織突圍,多數同誌安全轉移,他腿被打斷而被捕。團練大隊長唐際虞對他威脅利誘,不為所動。唐即連夜將他送至縣民國政府報功請賞。鄭傷口流血不止,最終獻出寶貴生命。解放後,省政府追認鄭幫新為革命烈士。

多振聲

多振聲(1913—2001),男,漢族,河北省阜城縣人。1943年3月參加革命,曾任解放軍連長、政治指導員等職,1949年隨部隊南下人川。1950年4月後,任筠連縣稅務局副局長,簡陽縣稅務局局長,內江專署建設科副科長、科長,資中縣委副書記。1964年4月後,曆任中共安嶽縣委常委、副書記、書記,政協第三屆、第四屆主席。1966年7月後,任內江地區農林領導小組副組長、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82年11月離休。2001年1月23日,逝於河北阜城縣城關鎮。

多振聲在安嶽期間,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貫徹農業“八字憲法”,改造低產田,領導積肥運動,改革林權管理,大搞植樹造林,落實農業生產計劃,開展比、學、趕、幫、超。組織全縣機關、學校、廠礦幹部職工及社會各界出錢出力疏浚嶽陽河。1965年底至1966年6月,安嶽大旱,他動員幹部群眾抗旱救災奪豐收,指導農村生產,關心群眾疾苦。

黃世輔

黃世輔(1915—1997),男,安嶽人。1941年畢業於國立同濟大學電機係,留任大學助教。後在天津電工廠、重慶電工廠、一機部西南辦事處、哈爾濱量具刃具廠工作。後任主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總機械師,是哈爾濱市政協常委、全國機械工程學會潤滑材料學委員、哈爾濱市機械摩擦學會理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

黃世輔學識淵博,精通多國語言、文字。翻譯出英、德、俄等多種外文文獻。撰寫有《機械潤滑手冊》,參與編寫《機修手冊》等書,著述80餘萬字。

王永梭

王永梭(1915—1990),男,龍台場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文藝、戲劇名家。中國戲曲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省第五、六屆政協委員,省文聯顧問,省文化廳藝術委員會委員,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