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鬼節”,也叫“月半節”。迷信說法,冥府過年放假,讓亡魂回家探視。中午,在堂屋擺上供品,燒紙錢,祭祀已故“回家”長輩。晚上潑水飯,燒紙錢賞孤魂野鬼。1986—2005年間,安嶽城鎮這一習俗基本不再流傳,在農村,部分農戶仍按舊俗安排活動。

六、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安嶽人過中秋節,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不太一樣。農村居民大多吃糍粑,城鎮居民多吃月餅。有的人家在庭院裏或在陽台或在樓頂上,一邊吃月餅、水果,一邊飲香茶賞月。1986—2005年城鄉居民時興在中秋節前互贈月餅,農村居民中也有贈送糍粑的。20年間,月餅種類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素味道各異,光麵、花邊各具特色。盒裝月餅包裝多種多樣。安嶽市場上多外地產月餅,也銷售本地月餅。有的價格不菲,一盒售價幾百元。

七、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安嶽縣城鎮居民有登高秋遊的習俗。現在的重陽節寓意和內容比過去增加了許多。1987—2005年的重陽節,各個單位舉辦各種尊老、愛老、關心老人的活動。九月九日成為關愛、尊敬老人的節日。

(第二節)族譜修撰

感恩念祖的海外華人華僑、台灣同胞、名門望族,為追蹤家族文化,弘揚家族文化,修撰族譜,或續修族譜。安嶽縣1987年貫徹中國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目錄的通知》,民間開始修編家譜、族譜,以《中華姓氏譜》為範例。安嶽縣有的家族自願參加清源、並派、合族,編輯出版總族譜。安嶽縣已出版的族譜有:安嶽版《楊氏族譜》(合族)、《唐氏族譜》(合族)、《黃氏族譜》(合族)、《張氏族譜》(合族)、《馬氏族譜》、《李氏族譜》。至2005年12月,安嶽縣正在修訂的族譜有13部。

(第三節)測字擇期

測字先生要求被測人抽一根簽(簽上寫有一字)、或自報一字、或自寫一字,根據字的偏旁部首,字的意思,借助測字書或老師傳授的口訣,揣摩被測人的心理,聞、望、詢,察言觀色,用模棱兩可或一語雙關的順口溜解釋被測人的過去、未來,吉凶禍福。測一字收取一定數額的測字費,10元、20元不等。若被測人表現出滿意的神情,還要加收數額不等的利時錢。測字在安嶽比較流行,縣城和鄉鎮常見測字攤,趕場天更多。

“八字”先生或“陰陽”先生運用老慣曆、算命書或老師傳授的方法口訣,按被擇人的生庚八字,選擇日時是否相克犯煞,確定出殯、奠基、出行、動土、上梁、出嫁等的良辰吉時。擇期在安嶽相當流行。城鄉老百姓家有紅白大事一般都按八字先生或陰陽先生擇定的日期舉辦。安嶽縣嶽陽鎮常名橋下、財政局外麵河邊一帶,都有算命、測字、擇期攤。有的算命先生穩坐家中,等客上門。在普州古城牆上貼有一塊“文明提示牌”,上書“人生命運自作主,看相算命終害人,破除迷信尚科學,勸君遠離算命人。”

(第四節)禁忌

禁忌,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禁忌涉及對鬼神、靈魂的敬畏與崇拜,對人類欲念的克製與限定,對傳統行為恪守與遵從,對過往經驗教訓的總結與記取。禁忌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已在曆史演進中傳承、演變、改良、進步,形成特定時空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安嶽民間,過去的禁忌有的已逐漸淡化以至消失,有的經世代傳承,卻依然流行。

服飾禁忌公眾場合忌服飾不整潔。男子忌戴綠色帽子,女子忌穿過分裸露肉體的衣裙,也忌過分濃妝豔抹。孩童穿戴忌成人化。

日常行為言語禁忌未滿月的產婦,忌串門。農村仍忌女人摸男子的頭,也忌女人從別人扁擔上跨過去。忌用刷把敲打鍋蓋,相傳鍋蓋是灶王菩薩的腦袋。做生意或“跑合同”的人出門忌坐“奧拓”車,諧音“拗脫”,恐不吉利。習佛之人忌吃牛肉,忌傷生,特忌操刀殺牲。小便忌對門、對人、對墳,忌對著芭蕉、黃荊,說那會使其成“精”害人。人們依然相信“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忌在農曆的每月逢七離家出門,忌逢八歸家。正月、臘月不收帳,因“正月忌頭,臘月忌尾”。

家有喜事,特別是逢年過節,要祭祀祖宗、敬奉鬼神,這些日子忌說“鬼”、“死”一類字眼,也忌惡言凶語罵人咒人,忌打破杯盤等器具。對公共服務行業的年輕女子忌稱“小姐”。對奶童稱讚忌說“長得乖”,而說“長得醜”。對人尊稱忌稱“老師傅”,這與“文化大革命”中一個俗龍門陣有關。乘船忌言“陳”(諧音沉),乘車忌言“翻”。對老年男子忌稱“老頭子(兒)”,應尊稱“老人家”、“老太爺”。對長者忌直呼其名,那是大不敬。賭博者忌言“書”,因“書”與“輸”同音。有麻臉在場忌言“豌豆”,當著癩頭忌言“光”、“電”、“電爐”乃至“發電廠長”。